这两天,讣告很多。每一个讣告背后都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令人伤感。但有些讣告,总能引发公众的巨大关注,讲述不一样的故事。比如,四川大学校友王刚先生的讣告,就会在我们难熬的日子里留下一笔。王先生是不幸的,他因为“重感冒”不幸离世,享年仅仅39岁。但这份讣告引发人们关注的地方在于讣告中赫然写明:他临终前,还坚持发朋友圈,晒连花清瘟胶囊……而讣告同时还强调:已经将王刚去世前手里握着连花清瘟胶囊的图片发给了钟、吴两位院士,“感谢”他们为川大校友的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和讣告一起流出的还有一张王刚生前发的朋友圈截图:现在心跳106一分钟……吃不消……在这条朋友圈下方,还配发了两张图。分别是他手握连花清瘟胶囊和对乙酰氨基酚片。为什么要特意在讣告中提及“他生前手持连花清瘟”?又为什么要强调,将相关照片分发给钟、吴二位院士?不知道凭借连花清瘟赚得盆满钵溢的以岭药业看到这份讣告之后,会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他们趁势推出的“连花清瘟口罩”热销。不幸辞世的王刚,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直以来都十分信任官方渠道发布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对权威专家的防疫“建议”,向来都是不打折扣,言听计从。在普遍缺乏专业医疗知识情况下,我们绝大多数人能做的,不都跟王刚一样么?!除了相信官方权威,相信专家,别的还有什么好办法?不正是对权威专家的信任,以至于临死,手里还握着那些指望能够续命的“神药”?这算不算是专家们的忠实信众?算不算是连花清瘟的骨灰级粉丝?听话、乖巧,又很无助,有点悲哀,又有点讽刺。我们把权威专家的话,当成救命稻草,希望他们说的话,做出的判断,在关键时候能够救我们于水火之中。但没想到,有时候有些专家连自己也救不了。比如,著名药学家,中科院院士蒋华良先生。三年来,听闻蒋先生的大名仅仅只有两次。一次是疫情之初,权威网站刊发了蒋先生一篇大作。他的一个“研究初步发现”说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让双黄连一夜之间炙手可热。一时间双黄连风光无二,犹如今天连花清瘟一样,成了抢都抢不到的神药。时光荏苒,再次听闻蒋先生的消息,就已经是昨天的一份讣告。没想到三年一晃而过,蒋先生力推的双黄连最终没有能抑制住新冠病毒,而蒋先生却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不幸与我们天人永隔。看来,双黄连终究还是辜负了蒋先生的研究。历史会记住那些站在高台上说话的人。若干年后,我可能记不清楚蒋先生的科研成果究竟造福人民了多少,但“双黄连”对新冠病毒的抑制效果,我们都会记得。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在他的诗里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大意是说,写文著书这事儿要流传千古的,写的说的东西“真不真,几分真”,说的人心里门儿清。站在高台之上,写文说话的人各式各样、大有人在、络绎不绝,但哪有那么多人能随随便便就名留青史呢?得失寸心知!名声岂浪垂?真的很希望那些权威专家在发言时能记得这话,能对得起千百万翘首以盼群众期待的眼神。说话发言,不要变异地比病毒还快。写到这里,心下忽然泛起一阵悲凉:他们为什么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呢?也许对他们来说,名垂青史的目标太久,不如只争朝夕来得实惠。几个月之后,一切终将重回平静。到处依旧是春风细雨,依旧是觥筹交错。但人们会不经意间发现: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不知名的柳絮和不知谁的良心,一起飘荡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