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巴黎奥运会,来了波文化输出。 开幕式上大量电影元素被细扒,也带火了新浪潮。
![]() 不过,法国可不只有慢节奏、感性的知识分子电影。 也有不少留名影史的类型片经典,甚至一度影响了好莱坞电影。 其中有一部可以说是我的心头爱。 豆瓣高达9.2分。
![]() 很多影迷心中,它吊打曾号称「影史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
![]()
![]() 到底是怎样一部神作? 今天不如一起来看看——《洞》Le trou
![]()
![]() 导演雅克·贝克,被认为是最被低估的电影大师。 此片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改编自真实事件,也是公认的越狱题材经典。 对后来的《肖申克的救赎》《越狱》等知名作品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之一吉恩·凯乐蒂(Jean Keraudy)曾在现实中成功越狱。 导演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了不少素材,让影片更添实感。
![]()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一所监狱里。 男主盖斯帕德,因所在牢房维修,被调到一间新的牢房。
![]() 新牢房里已经有4名囚犯。 他们表面上友好、安分,还积极叠纸箱劳作。 这间牢房也被视为模范牢房。
![]()
![]() 不过,盖斯帕德很快发现,这都是假象。 当他坦白自己犯一级谋杀未遂罪,面临至少20年的监禁时。 狱友们终于告知了一个秘密—— 他们在谋划越狱。
![]() 只是,越狱谈何容易? 这是一座戒备森严、密不透风的监狱。 外面寄来的食物都要被搅来搅去反复检查。
![]() 狱警还会定期翻箱倒柜彻查牢房。
![]() 如此条件,该如何越狱呢? 影片细致还原了越狱的具体过程。 先做好前期准备。 镜片、刀片等锋利的工具藏在牢房内踢脚线里。
![]() 镜片绑在牙刷上,可以监视走廊外的动向。
![]() 挖地洞的凿子,是从铁床上拆下来的。
![]() 从医生那里偷来的小瓶子,做成沙漏计时。
![]() 接下来就是挖掘工作了。 盖斯帕德来之前,狱友们已经掌握了监狱内的基本结构,挖通了牢房下面的地道。 他们主动揽下叠纸箱工作,只为用纸板掩饰地洞。
![]() 但监狱可不只有一道关卡。 从地洞下去后,还有层层阻碍。 需要锯开铁栏,到达地下走廊。
![]()
![]() 他们就地取材制造万能钥匙,突破一个个屏障。 避开巡查的狱警,通过长长的地下通道后,找到连接监狱外墙的主下水道系统。 从下水管道中,凿出一个成年人能通过的出口。 这需要花费好几天开凿,还要及时清理分散的泥土、修复地板痕迹,以躲过例行检查。
![]()
![]() 每晚,两个人轮流出去挖洞,留下来的人帮忙应付检查。 他们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神奇的装置,用绳子将其连接在另一个人腿上, 一人动动腿,就会造成旁边被窝里有人的假象。
![]()
![]() 发现没,这片居然真的手把手在教我们越狱? 大量精准、真实的细节刻画,简直像在看纪录片。 而且全片几乎没有背景音乐,仅靠环境音强化沉浸感。 想想看,寂静的监狱中,一声接一声咚咚凿地的声响,可谓是最强恐怖音效。 看的人时时替他们悬着一颗心,唯恐被狱警发现,前功尽弃。
![]()
![]() 不只是写实。 此片叙事上也相当巧妙,重重反转的悬念设计不断给人惊喜。 临近片尾,隧道挖通了,眼看越狱计划即将告捷。 两个囚犯掀起重重的井盖,难得从外部打量监狱的模样。 自由已经触手可及。
![]() 只是没想到,集体出逃前,意外又发生了。 盖斯帕德突然被带走谈话。 他从典狱长口中,得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好消息。 他的受害人已撤诉,他即将被无罪释放。
![]()
![]() 不过,回到牢房后,他告诉狱友: 「我还是会和你们一起走。」 他表示,即使撤诉,可能还要蹲五年的牢。 因为他并不完全相信法院会站在他这一边。 其他人将信将疑。 但至少看起来,他是个靠谱的盟友,没有出卖他们。
![]() 那么,一切就按原计划进行。 当晚,他们精心打扮了一番,擦皮鞋、梳头发,还用毛毯做了条领带。 为重启人生做足准备。
![]() 周遭一切如常,看起来没什么异样。 毕竟,最艰难的挖洞都顺利结束了,他们个个胜券在握。 睡前查房结束后,他们照例挪开高高垒起的纸箱板。 照例伸出小镜子观察环境。 左边,没有情况。
![]() 再看右边…… 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出现了—— 门外乌泱泱站着一群狱警。
![]() 显然,一切都暴露了。 原来,盖斯帕德不仅骗了狱友,也骗过了观众。 得知自己已经重获自由后。 他还是为了自保,向典狱长托出了狱友的越狱计划。
![]() 影片最后,狱友们被脱掉衣服,赤条条站在门口。 盖斯帕德也被扯掉领带,被押往另一个牢房。
![]() 临走前,四目相对时,狱友平静地说了一句: 「可怜的盖斯帕德。」
![]() 这是什么意思? 一切都留给观众回味。
![]() 如今,很多犯罪片都拍得过于直白、戏剧化。 一味追求反转,反而让故事乏善可陈,让角色脸谱化、同质化。 相较之下,此片叙事极其简约,没有无谓的煽情和旁白。 这部电影真正的尺度,不在暴力血腥,而在深邃的人性洞见。 尤其角色塑造上,盖斯帕德一角从一个被动的「老实人」形象。 到信任和背叛主题显露后,变得复杂、难以捉摸。 再回头看,会发现盖斯帕德有意用金表向典狱长示好、用食物向狱友献殷勤等细节,还有他对案情的片面说法,早已暴露出他的自私和狡诈。
![]() 不过,这部电影也好在,没有让人性之恶成为背叛的动机,将角色置于观众的对立面。 而是通过背叛这一艰难抉择,将观众引向更深刻的思考。 试想,假如我们自己身处男主的处境,又会怎么做呢? 他明明可以以合法身份走出监狱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大费周章去越狱。 那可以想象,出去后只能像老鼠一样在阴沟里生活,还有被随时抓回来的风险。
![]() 即使不越狱,也会因为包庇罪犯,又要坐几年的牢。 岂不都是无妄之灾? 而反过来想,如果向典狱长坦白事实,做一个合法的好公民。 和罪大恶极的狱友迅速割席,回到普通人的生活。 这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 但,为什么影片结尾,我们反而代入了狱友心情,久久难以释怀?
![]() 这或许是因为,一方面,影片用细腻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将狱友们塑造成了有情有义的人物。 他们越狱的动机,无关罪与罚,而是对自由本能的渴望。 另一方面,影片在很多细节处理上,揭示了监狱内外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标准。 比如,开场喊冤、绝食,却不被重视的囚犯。 还有因为觊觎金表而多次原谅男主的典狱长,以及默许囚犯暴力复仇的狱警。 这都昭示了,法律的公正性并非绝对,而是依赖于复杂的人性。
![]() 所以,结尾狱友嘲笑男主可怜。 反而让不少人品出了其他意味。 让人忍不住怀疑,狱警是否早就发现他们越狱,为了骗男主供出详情,才故意用「无罪释放」的说辞骗他。 很多人还有更暗黑的解读,认为所谓的越狱计划,一开始就是典狱长精心策划的一盘大棋……
![]() 但话说回来,即便狱友只是单纯的嘲讽。 这一幕也已经将影片引向了对自由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男主获得的自由,与其他狱友想要获得的自由,终究是不同的。 男主的自由依附于体制和权力之下,建立在妥协和背叛之上。 即使他走出了监狱的高墙,也很难走出内心的愧疚和不安。
![]() 相比之下,狱友们则是基于信任与合作,积极追寻解放身心桎梏的自由。 其实,其中一个狱友为了朋友,全程帮忙完成越狱计划。 但他选择不离开,原因是不想让家人担心。 所以,即使他最后还是被困在狭小的房子里,甚至会获得更长的刑期。 但因为这份坦然,他或许有更舒展和自由的灵魂。
![]() 对于习惯了在现实中不断妥协的普通人而言,显然,后一种自由更能激荡人心。 在以狱友们为主角的故事另一面,他们其实已经挣脱了世俗的道德枷锁。 监狱成为一种象征,指向压迫自我、剥夺自由的普遍生存困境。 影片也因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越狱故事,而指向更广泛的人性主题。 和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美剧《越狱》里的主人公一样,他们身处黑暗却永不放弃希望的精神力量如此具有感召力。
![]() 早早诞生于1960年的这部电影,已经试图让我们看清: 自由、勇气和希望不是空洞的口号。 它们扎根于复杂的现实土壤里。 懦弱并非与勇气决然对立,权衡得失亦是人之常情。 在追寻自由之前,可能更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