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泽直树X手冢治虫。
豆瓣开分9.2,被称作“半神向神的致敬”。
但没热度没讨论,好像是彻彻底底糊了——
「冥王」
2023.10.26
一切得先从神作《铁臂阿童木》说起。
1952年,手冢治虫在《原子大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铁臂阿童木》,一个钢铁身躯、脚蹬长靴的机器男孩开始了爆火之旅。
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形象。
1963黑白版动画
1982年,名叫浦泽直树的新人漫画家正式出道。
作为手冢治虫的迷弟,在手冢治虫去世后,浦泽直树想二创其遗作《火之鸟》来致敬。
可惜未获得手冢制作公司同意。
后来该公司询问他是否愿意二创《铁臂阿童木》时,他点头同意。
于是漫画《冥王》诞生了,随后横扫各大榜单奖项。
台译版第1册封面
浦泽直树后续的职业生涯,更因创作出《20世纪少年》《Monster》等高分佳作而名声大噪。
《冥王》便具备了特殊意义。
两代顶级漫画家的交织,强者对强者的承继。
浦泽直树代表作
《冥王》之于《铁臂阿童木》,如《金瓶梅》之于《水浒传》,同人之于原创,皆是取局部设定而扩展新篇章。
浦泽直树选定了《地球上最大的机器人》这一话,讲的是:
机器人普鲁特受到国王指示,去摧毁世界上最优秀的7位机器人,其中就包括阿童木,但最终普鲁特却和阿童木站在一边,国王计划破产。
原作轻松幽默,是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但对于浦泽直树来说,童稚并不是他的企图。
他是背负更深刻的命题去寻求此与彼的答案。
这个此与彼指的正是人与机器人。
人与机器人
故事开始于一位伟人的离奇死亡。
而这位伟人是机器人,叫蒙布朗。
蒙布朗是世界知名的山地向导机器人,同时担任护林负责人,热衷于推广自然共存化林业采伐计划。
最重要的是他与人类建立了深厚情感,他的去世引发了世界性哀悼。
蒙布朗死状凄惨,被四分五裂,头部呈现诡异的形状。
紧接着《机器人保护法》的主要倡导者(人类)去世,死时头部被插上两角,和蒙布朗死状相似。
因为侦查技术的高度发展,凡是人类作案就无所遁形。
由于室内没有查到任何痕迹,初步判断为机器人作案。
在《冥王》中,阿童木不再是绝对主角,视角时常跟随的是欧洲刑警盖吉特。
他如很多侦探题材作品中的主角,稳重得甚至有些沉闷。
眉头总是紧皱,心事重重,但他却是高度仿真的机器人。
盖吉特在调查中探访一位被关押的机器人。
机器人为他揭示了“两角”的寓意。
“角”是死神的标志特征,夺走战士之魂的猎人被称作“角王”,在希腊神话中对应的是冥王哈迪斯,或是罗马神话中的普鲁特(pluto)。
这也是《冥王》英文译名《PLUTO》的由来。
他预言:
强大如蒙布朗被轻易粉碎,随后必会有6位机器人被消灭,这7位被认为代表了机器人的最高成就,具有大规模杀伤性。
其中就包括盖吉特与阿童木。
这个被关押的机器人也不容小觑。
8年前他曾伤了人,人类在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后发现他的系统没有任何缺陷。
没有缺陷就是最大的缺陷。
因为机器人不被允许伤害或杀死人类。
机器人与道德
1942年,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其短篇作品《转圈圈》中率先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定律发生冲突;
第三定律: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之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
1985年,在《机器人与帝国》中,阿西莫夫扩充了第零定律,作为所有定律的前提:
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
《攻壳机动队》
这些定律对后世创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并经历了演变,还被补充了繁殖原则:
机器人不得参与机器人的设计。
人类既借助于机器人的力量,又要对机器人可能造成的威胁严防死守。
外网大神的机器残骸设计
《冥王》延续了这样的矛盾式命题。
越高等的机器人越像人类,他们组建家庭,拥有子女,参与社会活动。
在人与机器人高度融合的社会,两者越趋同,那道隐形的区隔越微妙。
人类越难以用肉眼分辨,被压制的歧视与猜忌就越汹涌。
平权和剿灭的浪潮两种呼声皆在。
人与机器人成为族类之间的对垒。
当盖吉特与阿童木一起坐在餐厅。
享受食物的阿童木让盖吉特感到诧异,同为机器人,他不知道对方如何做到同人类一模一样。
在手冢治虫的设定中,阿童木被制造出来是为了弥补人类的丧子之痛,后来被遗弃到马戏团。
《冥王》采用这个设定,由阿童木亲口说出。
阿童木为什么说这件事时露出落寞的表情?
机器人会落寞吗?
当机器人有了情绪感知,人类该如何面对。
浦泽直树的功力在于,即使处理“人与机器人”这么老套的一个命题,他依旧时刻在挑战和质疑每一个寻常词汇。
比如:记忆与遗忘,完美与缺陷,精准与失控......
他将人与机器人深深交融,再狠狠撕裂,然后交融,以此往复。
《冥王》表面上是一个缉凶的故事。
一季8集,每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长,所铺陈的世界观绝非表面这么简单,因为在人与机器人身上覆盖着共同的创伤——
战争。
人与战争
波斯国王作为独裁者向邻国发动侵略,机器人被大量应用于战场。
另一边,自诩为世界领袖的大总统呼吁联合国通过《禁止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条约》。
他宣称波斯王国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并借此向波斯开火。
战争爆发了。
浦泽直树创作时,恰逢伊拉克战争爆发,所有的隐喻都有了指向。
战争连绵,七国联盟派遣蒙布朗一众进入战场,机器人残骸遍地,正义变得缥缈。
即使钢铁之躯,被投入战争的炮火,也全部碎成哀鸣。
“我们应该摧毁谁?”
“我们应该憎恨谁?”
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机器人没有见到:
“你们把炸弹丢在我熟睡的孩子身上!”
“去他妈的‘拯救被压迫者’!”
战争过后,这些参战的机器人患上了战争创伤后遗症。
接着故事转入一座城堡,失明的音乐家怒斥他的新管家——机器人诺斯2号。
音乐家鄙视机器人,认为他们与艺术无关,只是战争杀戮机器。
诺斯2号作为高智能机器人,曾参加过战争,但却想学习弹琴。
音乐家认为:“机器能实现的唯一进步就是精准。”
但之后的剧情塑造了全剧最泪目的场景。
人是会被机器人抚慰的:
“我们来练琴吧,诺斯2号,永远不要再上战场。”
“好的,先生。”
作家海明威曾参加过一战,当时他大腿中弹,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
战后旧疾时常发作,长期失眠,备受折磨,睡觉时必须点灯。
他的《永别了,武器》其实带有强烈的自传意识。
其中有段: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
大友克洋与角木肇曾合作过一部动画短片,名字与《永别了,武器》颇像,叫《别了,武器》。
一支武装队深入城市废墟,搜集有用材料。
仅25分钟的时长,前半段是恢弘的战斗,精描细绘的战车与军火,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
敌人显出身形,庞大的战争机器。
武装队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剩下的最后一个人,战斗服烧焦,被机器扫描确定“战斗值为负”。
机器转头走掉,人抱着石头追打机器,想要继续战斗。
这黑色幽默的结尾,却解释了一层寓意:
如武器一般的人类,如人类一般的武器。
《冥王》并不是惊心动魄的那类作品,它沉闷,换个形容词,古典,是的,它是那类非常古典的科幻作品。
需要沉下心,慢慢品。
你会觉得它的设定有些落伍和过时,毕竟过去太久,但永恒的话题魅力就在于“永无答案”。
从宏大延伸至人性最幽微之处。
机器人高度拟人化后,面对机器人就是面对人类自我。
机器人是人类欲望的分身,是将自我置于客体的观察。
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