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折尽梅花]《走向共和》20年:硬伤那么多,为何仍是神作?[12P]
本頁主題: [折尽梅花]《走向共和》20年:硬伤那么多,为何仍是神作?[12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折尽梅花


級別:風雲使者 ( 13 )
發帖:6454
威望:2762 點
金錢:925 USD
貢獻:214401 點
註冊:2021-05-14

[折尽梅花]《走向共和》20年:硬伤那么多,为何仍是神作?[12P]



  i

2003年5月,《走向共和》的导演张黎以及编剧盛和煜,做客某聊天室与网友互动。
现场有网友问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
盛老师,您认为您是在为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包括晚清历史翻案吗?

盛和煜予以否认:
我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为任何人翻案或平反的想法,
更不会狂妄到要反历史的本来面目。

几天后,盛和煜与历史学家马勇做客另一个聊天室,坦言:
我现在的状态像个祥林嫂一样,整天在这里解释我不是这样,我不是这样。
我现在对“翻案”这个词有一种生理上的厌恶和恐惧。

 

从首播开始,《走向共和》就背上了“翻案”的指责,直至今天。

01

时间退回到24年前。
1999年1月3日《雍正王朝》在央视一套首播,引发了全国上下收视热度,
成为当年最火的电视剧。

该剧包揽了当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
得到了时任总理的高度评价,并成为党政机关推荐收看的电视剧。

《雍正王朝》大获成功,让投资人刘文武认识到影视剧很有搞头。
很快,刘文武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专门从事影视制作,
他想复制《雍正王朝》的成功,再做一部精品历史电视剧,
要求无论是在内涵、思想、品质上,都要超过《雍正王朝》。
 

此时,两个朋友向他提出了两种思路。
一个是《雍正王朝》的总监制郑佳明,
他建议刘文武搞一部有关晚清外交历史的电视剧;

一个是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建民,
他建议搞一部有关民国风云的电视剧。

晚清和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情况最复杂、变化最剧烈、变革最深刻的时期,
但有太多被忽视的东西,用心挖一挖,可以挖出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东西。

刘文武一琢磨,
决定把两个思路结合起来,搞一部全景式展现清末民初的大戏。

 

剧本的质量是一部电视剧的灵魂。
刘文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现成的剧本。

此前,国内几乎没有史诗般反映清末民初的文艺作品,
这意味着这部电视剧的剧本得纯原创。

刘文武找到了长沙电视台台长罗浩,商量找谁来写剧本,
最终他们选定了盛和煜。

盛和煜是著名编剧,创作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本,
如《夜宴》《赤壁》《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乾隆王朝》《大清御史》《大河颂》等,
不过那都是后来的事。

在创作《走向共和》之前,盛和煜是湖南湘剧院的编剧,
一直在写舞台剧,从没写过电视剧。

刘文武、罗浩、盛和煜都没有近代史专业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三人都在到处搜集有关这段历史的书和资料进行阅读、研讨。
用盛和煜的话说:
听说的(历史资料)能够找到的都找来了••••••书摞起来的高度有4米左右。
主要的书像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剑桥晚清史》,北大的黄德明教授的书我也读了••••••
很多人问我接触过什么学者,我说学者我一个也没有接触,
但是他们的著作我都拜读了。

读完了近6000万字的历史资料以后,三人确定了电视剧的主线:
以晚清民初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精英为中华民族寻找出路为主题线索,
塑造出一批逼近历史真实的人物群像,
写出“走向共和”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几个重要台阶,
写出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变幻风云,
写出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想流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局限。
 


02

一部规模宏大的历史剧,
非常考验一个编剧的专业水准、创作灵感甚至体力。
盛和煜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
剧本写得非常缓慢,光第一集就折腾了好几个月。

这段历史中的有些人和事,
历史学家都没弄清楚,也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可参照,
只能靠自己,盛和煜往往因为一句话而纠结很久,
这种创作态度保证了剧本的质量,但却严重拖累了进度——
这对一个商业项目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刘文武决定再物色一名编剧加入进来,
巧的是,在阅读资料时他读到了张建伟的《晚清历史报告》,
发现创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这本书里已经有了结论。
刘文武邀请到了张建伟加盟编剧。

张建伟是《中国青年报》的主任记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之前也从未写过电视剧本。
两个从未写过电视剧本的人,分工合作创作《走向共和》的剧本,
盛和煜负责晚清部分,张建伟负责民国部分。

敏感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电视剧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风格不同。

与古代史不一样,近代史有很多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
尤其是像《走向共和》这样的历史剧,
不可避免地要对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评价和刻画,
如何不落俗套又不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是一个非常考验政治智慧的问题。

 

为了顺利过审,刘文武请了两个级别不低的老领导作为顾问进行把关,
剧本每写完5集,就送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
小组对剧本进行审读并提出意见,编剧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在如此严格的把关之下,剧本终于获得通过。

从接到任务到写完剧本,盛和煜用了三年半时间。

剧本有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把剧本呈现出来:
找谁来导演?找什么样的演员来演?

起初,刘文武想找大牌导演和一线演员,毕竟这是收视率的保障,
但接触下来,刘文武认识到这样不行。
大导演和当红演员往往很拽,个性十足,不受剧本束缚,
很难与创作班子默契合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太贵了,性价比不高。

刘文武决定在导演和演员的选择上不重名气重实力。
根据这个标准,他找到了张黎,请他做《走向共和》的导演。

张黎是一名摄影师,
帮冯小刚摄影过《一声叹息》、《大腕》,担任过《雍正王朝》的艺术总监,
从没导演过电视剧。
但刘文武一眼就看中了他。

《走向共和》火了之后,刘文武对记者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时我就觉得他水平很高,现在可以说张黎是全国最好的导演。

老板定了导演,导演选择演员。
张黎与创作班子决定,演员都要试戏,用演技说话,谁好用谁。
过了演技的关之后,部分演员们还要过形象的关——
要长得像。

剧中的伊藤博文、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黎元洪、段祺瑞等人物,
与原型都很相似,保证了历史感。

 

03

2003年4月12日,《走向共和》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一炮而火,
成了当年的现象级电视剧,引发了无数人的热捧、争论以及谩骂,
卷入其中的有历史学家、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历史爱好者以及睁眼看世界的初代网民。

我看了很多当年争论的文章,对比现在网民对这部剧的争论,
发现无论争论的广度和深度,都没有超越当年。
绝大部分问题当年争论过,现在还在争论,或者沦落为非理性的互骂。

当年在聊天室,一位网友问了盛和煜两个问题:
盛老师,仅从电视剧的角度说,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但我有两点困惑。
第一,    怎么和我从小到大学的历史差别那么大呢?
第二,    需要把电视剧当成历史来看吗?

这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抓到了问题的本质,
大体上反映了《走向共和》的两个主要争议点:
与从小到大学的历史差别大,意味着与历史教材(定论)不一致,
是否翻案了?
历史正剧能不能当历史看,换句话表达就是:
这部剧讲的人和事,真实性如何?

 

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跳出这些问题。
从本质上讲,《走向共和》电视剧是一个商业项目,它的首要目的是赚钱,
要赚钱必须有好的收视率,要好的收视率必须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观众买账的电视剧,
要做出这种电视剧必须有好的剧本、演员以及导演。

如果完全按历史资料拍,既不可能,也没有戏剧性和生命力——
那是纪录片。

如果按之前的史观去拍,
以脸谱化的形式刻画李鸿章是卖国贼、慈禧是祸国乱政的妖婆、袁世凯是窃国大盗,
那相当于把教材图文转视频,未免太教条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电视剧被观众所喜欢,是编剧盛和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名编剧张建伟则给出了创作的方法论:
我们从大的历史事件入手,尊重历史,但细节做了合理的虚构。

 

他坦言:尽管电视剧中的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都是真实的,
但很多戏确实是编出来的••••••有了历史事件这样一个结果,
反推事件中人物当时的思想状态和原因,
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可以这么讲,《走向共和》大脉络是根据史实来的,枝节则以艺术化创作为主,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脑补的。
这部剧只代表了创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
不能等同于真实历史。

如果以历史专业眼光审视这部剧,硬伤确实很多,
但如果以商业角度来看这部剧,它很成功,
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精巧,许多人看过之后大呼好看,
连历史学家也加入了追剧大军。

如历史学家马勇所说:
我所看到的消息就是历史学家还是比较爱看的,哪怕是挑剔的看还是看的,
我所知道的大家还是比较关心的。

 


04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这部剧是在“翻案”?

对此,当年做客直播间的马勇给出的专业解答是这样说的:
我们到目前历史教材基本上的框架还是20年前的框架,它的框架没变,
我们现在电视剧把20年来的学术的研究,这种新的东西给糅合进来了,
所以现在引起争议这么大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的历史观比《走向共和》的历史观,落后了20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年后的今天,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仍然高达9.6分,
超过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大宅门》《士兵突击》《武林外传》,
仅次于《大明王朝1566》,
说是封神也不为过。

 

20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似乎追上了这部剧的脚步,
能理解它,肯定它。



镇楼:清零宗皕奭帝!
 





赞(3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07 15:2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15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