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上信手拈来,不过随之而来的却是寸步难行的考证工作,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稍不留神就不小心吸纳了一些假的知识。所以现如今我们对于甄别信息的真伪也是相当有必要去做一番功课的,如果不把信息加以甄别就贸然当做真相四处传播,很容易就会演变成众口铄金的谣言,所谓的都市传说也大抵都是这样形成的。 现代尚且如此,我们如今熟知的那些历史故事,其实也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口耳相传,也就是说其中不少也可能已经偏离了真实的历史,比较有名的就是华盛顿砍樱花树的故事,其实后人考证,华盛顿故居当年就从来没有种过樱花树。那么,如果现在告诉你,教科书上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其实也是后人杜撰的,不知道你是否还会大吃一惊呢? “清华简”揭露历史真相根据专家指正,现如今我们熟知的那些历史典故,其中至少有四件事情是后人胡编乱造的,而且都已经通过了这些年对文献的考据进行了证明。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还原真实的历史是一个枯燥无味而又充满成就感的工作,要想从漫长的历史中找到传说、传记的真相,还是需要花费相当大一番功夫的,有时候其实更多依靠的是偶然。2012年初,清华大学在清理一批在2008年由校友所赠予的战国时期历史文物时有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这批文物(“清华简”)中记叙了西周灭亡的故事。 根据得到的这段文献上的记载,在西周末期,周幽王为了扩张领土主动进攻了申国,结果却遭受到了申国的强烈抵抗,申国联合了周边的戎族一同向周朝发起了反击,最终获得了胜利,而西周也因此灭亡。然而这段记叙却与我们如今的历史观相去甚远,说起西周以及周幽王,很多人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了,周幽王为了获得妃子褒姒的欢心,不惜屡次点燃烽火,上演一出“狼来了”的故事,最终被真正到来的“狼”给消灭了,这段记载一直被刊登在小学课本上。 然而这段简上的文字与我们学到的这些历史知识截然不同,实在是令人汗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因此称,根据这一段记载,史学界可以以此断定“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完全是由后人编造的,我们的史书需要改写。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杜撰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批“清华简”经过了碳十四测定证实,确实是战国时期就埋入地下的,没有经历过后来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当中甚至留有《尚书》的部分内容。 焚书坑儒有失偏颇其实早在2010年,著名史学家钱穆就在他所出版的《国史大纲》中对“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提出过质疑,因为根据他的考证,点燃烽火来进行示警的这种用法,是在汉朝时才有开始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当时那些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才首次采用了这个办法。而且,如果西周时期就有点燃烽火这种求援手段的话,诸侯也不太可能同时赶到事发地点。倘若没有那些“清华简”,恐怕真相还不能这么快被揭露,如果说发现“烽火戏诸侯”真相这件事多少存在侥幸的话,接下来这件事就完全是多亏了史学家们缜密的考究。 先前我们也有提到过的“焚书坑儒”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例,历史上秦始皇确实有过焚烧书籍以及将活人埋进坑里的事情,但事情的真相恐怕与如今我们理解的意思有所偏差。要说焚书坑儒,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件事的背景,秦始皇为了让自己与天同寿,永远地统治华夏这片土地,因此派出了大量的方士去寻访不老仙丹。 然而仙丹怎么可能真的存在,原本被奉为座上宾的侯生、卢生二人便半路逃跑,隐居去了山野,秦始皇因此大怒,将当时在咸阳城的几百个方士全部抓了起来,然后一起坑杀掉了,这便是“焚书坑儒”的起因。秦始皇在这里一共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而所焚烧的书籍,其实也多是方士用来招摇撞骗的一些书籍,不过也有《尚书》、《诗经》被混入其中,而被秦始皇视为歪门邪道的《道经》也被焚烧在此。但不论如何,汉朝留下的记载中也是找不到秦始皇坑杀儒生的记载的,比如儒生贾谊所著的《过秦论》,如果真有其事,其中对坑儒一事只字不提那也太奇怪了。 阿房宫确有其物?说起秦朝的建筑,我们都会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 它和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被一同成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华夏文明首次出现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意义非凡。尽管阿房宫的遗址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前去参观,然而,阿房宫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始终没能从史书上窥见一斑,史书中留下的只有所谓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006年,或许是考古学家为了探寻阿房宫的真面目,想要探索一些深埋的文献,他们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了一番勘探,然而他们耗费了一年时间,勘查范围超过了二十万平方米,却只发现了烧焦了的土块,如果真的有过宫殿的话,根据史料记载,应有大量焚烧所产生的草木灰才对。因此,考古学家大胆推测,项羽烧的其实是咸阳宫,阿房宫其实一直没有竣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其实是因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但杜牧肯定并没有去过阿房宫,这些当然都是他的想象,所以才造成了后来千百年的误解。 咸阳宫的焚毁难免有些可惜,但这也只能归咎于秦始皇的暴政,秦末还因此发生了大量的农民起义,比如初中课文中的《陈涉世家》,当中就提到了陈胜延误工期要被处死,而选择了“等死,死国可乎”。然而,根据1975年出土的一份有关大秦徭役律的竹简“睡虎地秦简”中,却对秦朝法律有着不一样的记载,根据这份材料,延误工期并不至于被判处死刑。而且陈胜吴广是由于大雨冲毁了道路导致兵役延误的,根据竹简,这样的延期是可以被容许的,那么,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的原因那就有些含混不清了,希望历史学家们能够尽快为大家还原这一段段真相。 小结:这么看下来的话,史书上的故事其实也未必就是真相,真实的历史常常还需要更多的蛛丝马迹去挖掘。出现这些谬误说到底也不奇怪,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朝历代到了都常常会在史书上极力抹黑自己的前朝,以彰显自己李代桃僵的正当性,比较有名的就有清朝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关于明朝时期那些稀奇古怪的皇帝记载就多出于此。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隐藏在迷雾之中,不过历史以其厚重的积淀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它,比如司(后)母戊鼎、秦兵马俑等等,专家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去探寻深埋在历史中的奥秘,想要将他们的每一个角落都挖掘得一干二净。说到底,历史还是充满趣味性的,就算我们获得的知识偶尔会有失偏颇,也千万不要因噎废食,向着知识的浩瀚海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