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张鸣:做官的秘诀与王朝的诅咒
本頁主題: 张鸣:做官的秘诀与王朝的诅咒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蛟龙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210
威望:282 點
金錢:5681 USD
貢獻:30470 點
註冊:2014-05-05

张鸣:做官的秘诀与王朝的诅咒

曹振镛在清朝的中晚期,是个历经三朝,位极人臣,而且代行过道光皇帝职位的重臣。晚年,有人问他做官的秘诀,他回答说,无他,多磕头,少说话而已。他是不是这样说了,还是有人总结了他的做官经验,概括出来的,现在已经不好查了,但是这个秘诀,可是真家伙。此前和此后为官做宦的,只消照着做,多半可以无灾无害到公卿,一辈子的富贵荣华。

王朝时代,老百姓是没有说话权利的,只有少数朝代,朝廷才有采风之说,即便如此,老百姓的话上达天听,也是千难万难。那年月没有公共舆论,绝大多数老百姓,又是无声的群体。尽管有人说,官有两个口,民有一张嘴,但民的嘴,主要是吃饭用的,跟说话没有太多的关系。

做官的口,在理论上,当然是要说话的。而且朝廷还专门设置了言官,或者对上进言,或者弹劾群僚,上朝言事,似乎理所应当。可是实际上,在朝中言事,风险很大。漫说纠弹了哪个,不知得罪了谁,后患无穷,单说伴君如伴虎,言多必失,谁知道哪天说走了板,惹得皇帝不高兴,事儿就大了。

所以说,唐朝宰相李林甫说,做臣子的,要学立仗马,只管戳在哪儿,不能叫出声来。不鸣不叫,富贵荣华,只要一叫,就立马回家滚蛋,拉车拉犁,出苦力,吃发霉的草料。这个意思,其实跟曹振镛曹大人说的,其实差不多。

但是,曹振镛的话,似乎更有深意些。

“多磕头少说话”,仔细分析起来,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层,是听话,顺旨,皇帝说什么,就听什么,不打折扣,没有疑问,也不会有疑问,总之,皇帝说什么,都是对的。第二层,做个寡言君子,做多说少,讷于言,而敏于行。至少,给皇帝的印象如此。第三层,在默默无言之中,蕴含了颂圣的意思。磕头,其实是表示了对皇帝意见的赞同,而且用磕头来表示,尤其显得恳切真诚。

当然,善言者,可以用口头表达颂圣的意思,谁不喜欢拍马屁呢?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那些善言奉承之人,下场都不怎么好,马屁拍多了,没准也有拍在马腿上的时候,真的发生了,后悔也晚了。

更何况,某些自我感觉是明君的皇帝,还真的可能不喜欢那些巧言令色之辈。只消多磕头,磕响头,那颂扬的意思,自然就在里面了。如果皇帝生气了,发火了,那么就更是要磕头了,不管你明没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但皇帝只要生气,就一定是自己错了,磕头如同鸡啄米,就是认错的表示,态度越是恭顺,就越有可能得到皇帝的原谅。度过难关的概率,就大很多。

所以,清代的太监,有一项来钱的生意,那就是指点大臣们,哪块地砖磕头磕得响,否则,把头磕破了,也不大响,皇帝没准就不高兴或者更生气了。

所以,做官嘛,头一定要多磕,而话一定要少说,见了皇帝,皇帝不问不说,问了也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尽量少说。平时在衙门,不臧否人物,嘴上有个把门的。给人的感觉,还挺矜持,挺稳重。

不过,“多磕头少说话”,再往深了剖析,其实就是凡是顺着皇帝,皇帝对了,顺着,皇帝错了,也顺着。不批评,不建言,凡事睁眼闭眼,得过且过。一句话,不负责任。所以,后人批评说,就是曹振镛之辈,带坏了干部队伍,带坏了官风,使得大清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显然,如果碰上李世民这样的所谓明君,当然听到曹大人的话,会火冒三丈,但是,即便是他,魏征话说多了,他不也恨得牙根痒痒吗?如果不是隋炀帝的样子就摆着哪儿,殷鉴不远,他可能早就炸了。权力无限的皇帝,就是喜怒无常的老虎,伴随这样的老虎,真要是负责任起来,后果都不怎么好。不是被发配远恶军州,就是脑袋搬家。真要是求个稳妥,还是像李林甫说的那样,做立仗马,或者学曹大人,多磕头,少说话为妙。

然而,如果当官的都这样做,那么,王朝的末日也就到了。所以,所谓做官的秘诀,实际上,也是王朝的诅咒。那么多朝代过去,那么多皇冠落地,这个诅咒,就是没解。

赞(7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1-18 22:54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21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