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网友投稿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母亲的“过分行为”公之于众,没想到却引了众怒。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最近外婆和奶奶送了好多粽子给他们家,说是有肉粽和蛋黄粽。早上吃早饭的时候,他就满心期待地从粽子里挑了一个,热粽子、拆粽子,结果是白米豆粽。后续他又再热了、拆了两个粽子,结果都不是肉粽,而他只想吃肉粽和蛋黄粽。他就把那三个粽子都放在一边,自己热了一盘虾饺吃。这时,他妈妈下楼看到三个粽子在那,暴怒,问他为什么拆了不吃?他就说,不好吃,不想吃。那3个光溜溜放在那里的粽子,也许成了压垮他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妈妈发飙了。不但把碗砸了,还把一锅粥都打翻,盘子全扔碎了,说:不好吃都别吃了。投稿人至今不明白,不就是3个粽子吗,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也许他以为发到网上,会让别人跟他一起声讨他的妈妈。没想到评论区里,站他妈妈那边的人明显更多:“她竟然拆家而不是揍你,好有自制力的妈妈。”“把这样的小孩养大一定很累吧,长手长嘴的知道来网上吐槽自己妈妈,但就是不知道提前问下哪个是肉粽子,问了再拆不会啊。”“全家的饭就供你一个人吃是吧?你为了找自己想吃的,把粽子都拆了之后放在那不吃,然后别人就得吃你剩的,热了一遍又一遍的粽子,谁喜欢吃?”“就是说呢,妈妈是活该欠她的呀?尊重一下家里人的劳动成果吧,我也不喜欢甜粽子,但是拆到了也会问一下我妈。三个放在那里指着谁一口气吃三个?”确实,如果站在妈妈的视角,一下楼就看见3个剥开的粽子和粽叶被随意放在一旁,而孩子却在吃着虾饺。问他为什么拆了不吃,孩子却理所应当地回答“不好吃,不想吃”。那剩下的残局谁来处理?凭什么默认妈妈就要当你口味的垃圾桶呢?压垮妈妈的,并不是单纯只因为3个粽子,而是孩子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不懂体谅别人感受、尊重他人付出的“巨婴”心态。02什么是“巨婴”?顾名思义,一个人明明已经不是婴儿了,却还保留着婴儿时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就像前几天,江苏连云港,一位小男孩当街咬妈妈的视频让人触目惊心。据知情人说,因为妈妈不给他买玩具,小男孩就死死地咬住妈妈的胳膊不放,不肯松口。直到一位路人阿姨上前哄他:“是妈妈错了,乖乖没错,乖乖没错啊。”他这才松口,路人赶紧把两人拉开,避免孩子再咬人。后来男孩妈妈准备带他回家,但男孩一直闹着不肯走,非要买玩具,被拒绝后他就又去咬妈妈的大腿。湖北武汉,一个女孩在地铁站连踹妈妈好几脚,仿佛妈妈是什么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位妈妈身上背着大包小包,还拖着行李箱,而女儿却两手空空,在一旁插着兜,嚣张至极,不断踹着妈妈。而踹人的原因,只因为嫌弃妈妈带她坐错了车。这类巨婴,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觉得全世界都应该为他们服务。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像没断奶的婴儿一样撒泼、哭闹。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典型的巨婴特征,包含以下3点:1、共生心理;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说简单点,巨婴心理的本质就是极度自私,分不清自己与他人,只懂索取,不知付出。他们认为索取讨要是天经地义,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这样的巨婴,老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之前就有网友拍下这样令人寒心的画面。山西一对老人走在大街上,当时下着挺大的雨,爷爷手中明明有伞,却不肯将伞往奶奶那边挪一点。奶奶颤颤巍巍地拉着爷爷的手臂,也许想让他也遮一下自己,但爷爷却自顾自越走越快。奶奶只好迈着小碎步跑进屋檐底下,而爷爷早已走到前面去了。爷爷甚至还回头不耐烦地催促着,奶奶只好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放在头上遮雨。到老了都不知道体恤他人,眼里只有自己,对照顾了自己半辈子的老伴都能这么自私,其实真的很悲哀。03究其根源,每一个巨婴的背后,都站着溺爱成性、疏于管教的父母。湖北黄石,高铁上一名小孩不停地用脚踢前座后面的小桌板,连续踢了好久都不停歇。前面的乘客没有出声,默默忍受着这一切。但小孩的家长居然也不吭声,像没事人一样,没有阻止自家孩子这种没教养的迷惑行为。北京,同样是高铁上,一个小孩也是不停地吵闹,拍打着置物板,大声叫嚷。一位女孩不堪其扰,出声提醒制止,没想到遭到孩子全家人的轮番怒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你这辈子别生孩子了,生了也得被你带死。”“嫌吵你坐高级的去呀。”他们丝毫没有因为自家孩子影响到他人而感到抱歉,反而理直气壮,觉得别人多嘴。这种行为无疑又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孩子会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别人。湖北襄阳,一位母亲给自己读大一的女儿招聘保姆洗衣做饭。本应该学会独立的年纪,当父母的却依旧不肯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总是喜欢包办一切。他们以为这才是爱,殊不知正是这种无原则、无底线的溺爱和包容,才让孩子无法长大。有句话说得很好:“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终于学会了。但20岁明明已经应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社会不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永远娇惯纵容着巨婴们。你不管教自己的孩子,社会总会替你管教的。你自以为是的爱,其实在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深渊。04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断乳”,指的是:孩子在成长发育中,要求摆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人生要经历两次断乳:第一次是生理断乳,在1岁左右。生理断乳后,孩子仍然以依恋心态在父母保护下生活。第二次是心理断乳,它标志着心理上的独立。心理断乳后,孩子就开始从父母保护下,向独立的社会人转变。“心理断乳期”,是成长的重要机遇,意味着一个人从幼稚、依赖走向独立与成熟。而如果做不到心理断乳,心理断乳期甚至延迟到成年以后,就会导致种种问题。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子女,都要主动实现分离、完成心理断乳。就像日本综艺《初遣》中,3岁的浬爱,就被要求第一次独自出门。爸爸忍着心疼,往浬爱的口袋里塞了一大把糖,最后轻轻推了她一把,终于帮她走出了第一步。爸爸蹲在地上,看着女儿小小的背影越走越远,一动也不敢动。而浬爱呢,虽然一直在回头看,但还是勇敢地一步步向前走了。孩子终究会长大,父母能做的,就是学会放手,教孩子独自承担起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