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段子正在攻占严肃期刊的论文标题。
直接提问“妹妹里发生什么”的狂浪行径,我没想过它会出现在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神经元》上。
这种震撼,体现出三位作者对论文标题共同的精雕细琢。
结合摘要,它本应该译为《肠道微生物到大脑信号:迷走神经中发生了什么》,看起来一派道貌岸然。
论文标题中,迷走神经一般写作Vagus Nerve。
而这里特意略写成Vagus,显得像某种意味深长的复数形式。
如果你问老外Vagu是什么意思,他应该会向你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经过研究人员巧思,由论文内容提炼出的核心词,终究被引导到人们身体的漏洞或把柄上,从而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
金融经济学杂志上这篇《尺寸很重要,如果你掌握你的牛子》标题更大胆,直译过来让人怀疑需要用双手放在键盘上,才能保住在办公室的清白名声。
Junk不止有牛子的含义,也代指看似无用的垃圾。
这篇经济学雄文其实在讨论国际股票的规模溢价。
论文标题中的微妙双关已经被学术派玩透,只要你懂得够多,用“科学之门”学术搜索引擎就能兴奋起来。
在“地球科学世界”网站,地质学者切斯特 B. 比蒂发表过《我见识过的超大蛋蛋》。
在地质学领域,boulder特指直径大于256毫米的石头。
而big boulders则通俚语中的big rocks,常用于男性之间对巨蛋的恭维。
他懂,你也懂,但谁挑明,谁就不是正派人。
因此你只能假装没想歪。
毕竟文章研究加州怀特山脉西侧冲积扇上的巨石,分析其区域分布和运动方式受到强烈地震后的影响,用一句big boulders刚刚好。
很快有学者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挖出它的姊妹篇——《地震学:巨大的俯冲香肠》。
尽管不是同一个作者,前后发表时间也跨越19年,却在寓意层面显现出惊人的对仗工整。
但不是每篇论文标题都如此形象,具备画面冲击感的直白。有些玩家更隐蔽,但一旦你看懂了,就会更具杀伤力。
西澳大学分子科学院研究助理,丽莎·斯廷森博士宣称自己找到世界上最好的论文标题,《神奇的酵母菌以及在哪里找到它们:双态性真菌病原体的隐藏多样性》。
前半句看似毫无问题,除非你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显然丽莎就想到了这点。
四分之三的女性在有生之年至少遭受一次阴道酵母菌感染。
在哪找到神奇的酵母菌丽莎·斯廷森 跟论文本身一样,富含双关意味的标题也在鼓励你探索思想的边界。
哪怕它看起来像是比利·海灵顿的作战宣言。
一氧化碳:大胆去之前没去过的地方[/szie]
这类论文标题多半能吸引更多人查看,因此下载率偏高。
就算和研究方向完全不相关的人士也会有兴趣观摩,但只有少数人会阅读全文。
比如我就拜读过下面这篇《嘴巴、肛门和胚孔——关于开放性问题的问题》,不过仅限于标题和摘要前两句。
一个过分玩味的论文标题通常意味着作者所在环境的开放性,我们并非说这是正确的,但它绝对也不是错误的。世界上不是只有对和错两种非选不可的状态。
它可能损害论文本身的可信度,但偏偏世界上最聪明的一部人在这么干。
2008年,心理学家 Eldad Yechiam做过一项调查问卷:论文的标题越逗,打开率就越高,但在其它论文的引用里就越少。
这跟人的性格差不多。比如,你在社交软件上显得过分有趣,某种程度上会被认为是个屌毛,过分严肃则会让人认为你是个干部。人人都喜欢屌毛,但发言时更愿意提到干部。
大众倾向于从表象来解释本质:如果一个干部看上去像个屌毛,那人们就会认为他就是屌毛;如果屌毛看上去像个干部,那人们就会认为他就是干部。
[size=1]科学家在分享他们最喜欢的论文标题,太搞笑了 论文引用率是衡量科研文献认可度的重要指标,而标题就是论文的门面。它字数有限,一般在7-25个字之间。
跟住在我楼上的男大学生不一样,通常来说,它短小意味着精悍。
很多情况下,玩梗占用的字数或意象需要牺牲一些技术关键词,导致文章在数据库搜索中更难被找到,更不用说被引用。
比如之前那篇标题里有牛子的论文,正经写股票规模溢价的学者在查找参考文献时,绝对不会用牛子来作为关键词。除非他上错了网站。
就算大数据根据偏好精准推送给你,你也不会在毕业论文上引用这么个黄色文献。
2013年一项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Sinisa Subotic再次肯定结论,带娱乐性的标题不能提高论文引用率。
但这并不是说,在标题上玩荤段子就会否定论文本身的技术含量。那些科学家如果想要这样玩,那他就能这样玩,这个才是关键。
当然,也许那些科学家并不在乎这个。他们的能力交给科学来判断,而不是领导或大众。
他们也知道,能在影响力大的期刊发表,才是论文价值的关键。标题写得再科学,但只能发布在故事会上,那也是个笑话。
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说,双关语是一种没有人会轻视的才能,但文盲除外。
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