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寻常了!
2022年2月22日,中央发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同比去年晚了一天。
这使得2022年的一号文件成为最近四十年中发布最晚的。
不仅如此,文件一反常态,居然极其罕见地给出了具体数字的考核指标。
如果说过去的一号文件主要是号召、劝勉,那么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像是命令书,是长了牙齿的。
这些细节,前所未有。
如今的国际局势是愈发糟糕,这份文件对此的担心没有丝毫减弱,只有更深。
当前,联合国已发出了关于粮食危机的最严厉警告,粮食危机的风险在2022年似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全球国际政治秩序风云飘摇,乌克兰与俄罗斯一触即发,能源格局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黑天鹅四处乱飞的大背景下,一号文件到底传递出了哪些信号?
01
今年的一号文件最突出的就是两个底线,三个融合。
两个底线,一是粮食安全的底线,一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个话题和之前的几次一号文件的内容和精神一脉相承,但是重视的程度可是又提高了一个台阶,因为文件居然给出了具体数字的考评指标,可谓极其罕见。
第一把粮食产量细分到不同粮食产区,提高自给率。
当前中国的北粮南运,给北方耕地地力、全国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这对于特殊情况下确保粮食均衡供给也是不利的。至于是什么样的特殊情况,各位看官不妨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根据中国各地方水土以及粮食生产、消费情况,中国被分为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此次一号文件的要求是三种地区都要做到既保面积,又要保产量。
主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自治区。
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市。
剩下的省份就是产销平衡区。
此次一号文件对三类区域还有一个更高要求: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中国最近一千年差不多都是南粮北运。1949年后,当时的南方14省中,仍有12个为粮食净调出省。
1970年,中国提出尽快扭转南粮北调的目标,要求北方省份加快农业发展。
等到改革开放,南方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后,这一局面迎来了逆转。
南方保留的耕地,低效益的粮食生产逐渐被经济作物所取代。
到1980年代中期,北方玉米流向南方的总量第一次超过南方大米流向北方的数量。到2003年,北粮南运终于大势已成。
当前,由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事实上目前北方七省生产了中国一半的粮食。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每年净调入的粮食接近4000万吨,浙江也是粮食缺口大省。
虽然总产量尚可,但产粮空间分布的失衡,南方种粮越来越少,粮食过度集中于北方,出现风险和波动的可能会很大。在专家们的认知中,这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这就是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的关键原因。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越来越体系化、具体化了。
第二,对不同区域种什么,怎么种也有清晰的指导意见。
比如文件中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不仅仅是粮食供应这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上面一段话多次提到了大豆,这显示了中国努力降低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考虑,虽然由于中国需求量巨大,对外依存短期难以改变,但是自身产量的增加,至少可以保障在大豆价格博弈中掌握更充足的弹药。
还有油料作物油菜和花生。
考虑到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副食,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只保证中国人吃米饭、馒头,而是主副食全覆盖。
02
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似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2021年一年中两次出现大范围的拉尼娜现象,人类经历了最冷的一个冬天,主要农作物的减产已经成为定局。
全球都出现了粮食涨价,联合国发出了关于粮食危机的最严厉警告。
事实上,疫情大流行尚未结束,粮食已经成为近期的热点。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像是之前几份一号文件的具体落实,目标十分清晰。
自粮食安全在2020年重回官方公开话语体系,它的重要性近三年与日俱增。
今年的一号文件,更是展现出了中国对建构粮食安全的某种紧迫性。
除了前文提到的几处细节之外,中央罕见的在文件中确定了考核机制。
用一句通俗的表达,如果说过去的一号文件主要是号召、劝勉,那么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像是命令书,是长了牙齿的。
如果地方不能做到,是有标准来实施惩戒的。
这就使得2022年的一号文件具有强大威慑力!
中国的政策,到底重视不重视,一看给钱不给钱,二看是否处理人。
今年的一号文件给出明确的行事路径,有一种勿谓言之不预的味道。
文件中说,要“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中央和地方签订责任书”,这些词听起来就有一种很严厉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迫切?
因为,伴随着疫情结束,国际动荡加剧,粮食才是防止世界更加混乱的最好疫苗。
最近,东乌克兰炮声又起,为什么俄罗斯敢在西方的重重威胁之下选择硬刚,承认东乌克兰地区两个”共和国“的独立,不惧一定会到来的风暴?是什么给了普京面对西方更加严厉制裁的底气?
粮食基本自给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俄罗斯过去几年做了几件事:
第一把外汇储备扩充到64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4,而俄罗斯一年的GDP为1.7万亿美元,俄罗斯外储足以保证俄罗斯顺利应对最初的冲击,保证金融秩序的未定。
第二,到2020年,经过长期的努力,俄罗斯终于第一次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如今,俄罗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苏联末期,国民排长队也很难买到面包、肉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就是当下俄罗斯的真实写照。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甚至更为复杂,粮食安全就是当前中国稳定的基石。
03
如前文所述,粮食安全是一条底线,另一条底线则是防止规模性返贫。这是共同富裕在2022年的核心任务。
2020年,中国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但由于疫情和经济增长放缓,进入“5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按理说,出现一些波动情有可原。
但官方却毅然将这一条设为不可突破的底线,绝决之态超出想象。
2022年的一号文件似乎也是对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对摆脱贫困的县乡,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究竟要怎么送一程做出安排。
为了确保工作不留死角,一号文件提到推动各层级建立防返贫监测体系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
以往,提农村数字化偏重于发展,而将数字化应用于防止返贫工作,既显示了中央的决心,相信也会成为对基层的一种监督。
感觉上,一号文件的其它一些内容似乎都在为解决农村贫困、发展,乡村振兴问题,提供自上而下的解决思路。
比如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等等,都在解决农业、农村地区单位亩产偏低的问题。
而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到的“县域”,强调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开展乡村振兴,其中最新的提法是“统筹城镇和乡村布局”,这显然是要把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经验向中国最广大的腹地推广。
毕竟,农民不富裕,那还能叫共同富裕吗?
文件最突出强调的三个融合,说的是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个明显针对的是中国三大差别中的城乡差别,融合意味着工人、农民、服务业从业者身份区别的淡化。共同富裕不只是有浙江示范区这样的点,更是有全部农村这个面。
总之,2022年的一号文件和以往一号文件的最大不同,就是直接针对2022年这一年的重点工作给出了明确指标。其核心要点就两个:一,继续夯实中国粮食安全的地基;二,让广大的中国农村尽快富起来。
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着实耐人寻味。
04
最后,还有一个点值得一提,文件很明确地提出,2022年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去年的一号文件也提到1.3万亿斤。
说句实话,以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衡量,1.3万亿斤根本算不上一个高标准。
因为,从2015年至今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15年,13212亿斤
2016年,13209亿斤
2017年,13232亿斤
2018年,13157亿斤
2019年,13277亿斤
2020年,13390亿斤
2021年,13657亿斤
这一稳定表现,事实上有赖于中国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一项目计划是用8年时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确保每年有1.2万亿斤粮食的产出。
8亿亩农田!1.2万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项目似乎是为了给中国粮食安全打造一个最坚实的基本盘。
如果大家还记得中国还有一个18亿亩的耕地红线,用8亿亩保障粮食安全,剩下的10亿亩,无论是实现土地休息轮作,还是发展其它中国短缺的作物,中国农业的想象空间都会大上许多。
总而言之,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没有特别夸张的表述,但却用几个小细节传递出坚持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绝不动摇的决心。
这些前所未有的细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