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过元宵节,有多少人把灯给吃了[27P]
本頁主題: 过元宵节,有多少人把灯给吃了[27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雪狮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805
威望:1047 點
金錢:1847 USD
貢獻:3900 點
註冊:2021-04-22

过元宵节,有多少人把灯给吃了[27P]

[size=4]
灯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也是元宵节的主题之一。



作为将光明传递到人间的使者,它一直都是生活中最基础的刚需,可以照亮万物,也有能力出现在任何地方,包括蒸馒头的锅里。



 




一到正月十五,灯就会成为主角,有的地方赏灯,有的地方在家里挂灯,也有的地方更讲究务实,干脆直接蒸个灯出来。



尽管在出锅之前,它的身份还只是个有造型的馒头,但点燃之后,整张餐桌都会显现出朴实而火热的美学设计。



 





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总是拥有无限延展性,很多时候视觉会比味觉更早得出这个结论。



初次看到的人往往不用深入研究,从那些跳动的火苗中就能体会到古老的氛围感,很容易以为是在举行某种神秘召唤仪式。



单从画面上来看,总感觉有什么东西马上就要显灵了。



 




功能性之间的壁垒早已被民间智慧击穿,老乡们掌控了食物与光明之间暗藏的联系,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了蒸锅里。



直到掀开锅盖的那一刻,馒头跟灯不再分出你我,连名字都完成了全方位交融,有人叫它面灯,或者叫面盏,总之听上去就是要发光的东西。



 


由于灯芯用的是棉花,还有地方叫棉花灯



坊间传言,这些是面食极客兼修了光源与照明专业,同时经过长久实践才流传下来的跨界产物,平时很难见到。



有位徐州朋友说,只有这几天才有机会沐浴它的光辉,一年也就一次,属于真正的元宵节限定产品,比较稀有。



而它又很懂得把光芒普照出去的重要性,势力范围足够广阔,苏、皖、鲁、豫、冀等地区都有分布,连四川泸州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豆面、红薯面、高粱面都可以作为原料,据说有些高手的技艺已经返璞归真,只要是面,就能用来完成创作。



其中十二生肖是传统爆款,基本每个地方都会在这一分类里下足功夫。



 




“一般做的时候都要放盐,保证蒸出来劲道,不会软塌塌的。”



“也有些个人秘方,之前一块钓鱼的老陈教我,一半豆面一半麦面混合,加一勺花生油,再加点酵母粉,这样和面,蒸出来的面灯又好吃又好看。”



 

 

 



可以看出这套作品中个人风格还是挺浓厚的



不同的环境自然导致在风格上有不同的方向,只是制作方法类似,都以食用油为燃料,小木棍缠上棉花做灯芯,整个过程相当亲民。



但有经验的朋友知道,对于这种以仿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门类来说,原料从来不是门槛,怎么捏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妈教过我几次,但我的感觉就像图上这样,充满跳跃性,至今没学会”



有人表示这就像一个比谁家手巧的传统赛事,里面都是人民群众对浪漫主义的深刻理解。



各种生物的外表精髓都被这些创作者参透,经常由于做的太好看,放到开裂了也舍不得吃。



 




捏个鸭子、刺猬、蛤蟆一类的都只是常规操作,社会在发展,技法也在进步,不少民间面点大师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比如下面这只,不用说是兔子,加上两个红脸蛋,出去客串一下皮卡丘也没什么问题。



 





对于这种创作,各地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说每家每户的操作手法也有一定区别。



除了延续各类经典造型,他们也会主动探索更多领域,其中拥有大馒头传统的胶东地区基本走在了前列。



 

 



这里主要使用豆面制作,称为豆面灯



根据媒体报道,当地朋友搞这种创作是没有禁锢的,只要水平足够,想捏什么全凭经验和灵性。



也许是抱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元宵节点灯都可以点大象了。



“捏起来还是挺费事的,这一对有6斤重,光捏造型就需要5个多小时。”



 





靠海吃海,他们在创作中对环境保持尊重,开发出很多沿海地区特有的形象,包括且不限于螃蟹、皮皮虾、比管鱼和扇贝等。



从最初只有几种造型,到2018年时的50多种,今年又进化到了70多种,这里的面灯宇宙仍在成型的过程中。



 

 

 





当然再先锋的东西也得有根基,所有艺术上的探索都来自生活,不然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他们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对于那些做面灯的行家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作品的寓意。



 




“比如鱼灯放在水缸上,财会顺着水来;鸡灯放在鸡舍边,希望它们多下蛋;猪灯放在猪圈旁,代表六畜兴旺不生病;狗灯放在大门口,可以看家护院。”



“家里的各个角落都会被面灯点亮,直到它们自然熄灭,每种灯都有不同的作用,也是人民在节日里最朴素的愿望。”



 


“家里有亲人离世的话,三年内不能蒸灯,邻居会主动送来表示慰问,人缘好的话能收一大筐”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够驱妖辟邪祛病,而面灯有点像是某种更直白的期盼,连灯本身都变得能吃了。



过去的人们似乎在食物上发现总结了光明的含义,又赋予它明确的功能性,最终以这样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照照眼,三年不害眼;照照腚,三年不害病;照照头,三年不生疮;照照墙,蝎子不蜇香莲的娘。”



 





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设定,一些古籍记载,它甚至还有占卜功能:



清康熙年间《莱阳县志》记载:“又做面盏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



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记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



 


《即墨县志》中记录了另一种占卜方法:“上元,蒸面作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 ”



现在很多地方,人们仍会捏出十二月灯,每盏灯捏褶的数量对应月份,到了闰年就变成十三盏。



给灯倒满水放进锅里蒸,蒸完之后哪个灯里残留的水多,就代表那个月降水多。



可以说尽管没人知道是谁蒸出了第一盏面灯,但它至今还诠释着一些节日的意义。



 




有位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在元宵节晚上端着面灯出门,遇到朋友就比一下谁的灯更好看,燃烧时间更长,比放炮还有意思。



如果非要找个更有吸引力的活动,那就是偷偷把灯吃了。



“油还没烧完就被我啃一半了,端着一边看放炮一边啃,万幸那么多年没烫过嘴。”



 




他说烧完之后食用油已经浸到了面里,有种特别的烟熏味道,把烧黑的地方刮干净,可以跟青菜一起煮,成为每年正月十六的特定食物。



“面灯里加了盐和香料,好吃又劲道,但龙灯是特别的,要保存起来留到二月二再吃,才算是龙抬头。”



 





在他看来,吃过了龙灯,年就过完了,这些灯包含很多记忆,既是特定时间里的食物,也是真正会发光的祝愿。



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离家乡越远,反而越能回想起那个味道。



也许这本身就代表着某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赞(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2-16 11:1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26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