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了又要去。就在大家休息放松的假期里,中航工业却依然忙碌,在最近不足10天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传递了多个好消息。首先是在1月31日,官方媒体公布报道了空军某部已装备歼-11B基础上升级而来的“白头歼-11B”,验证了之前外界关于“歼-11B向歼-16看齐,实现三代半深度改造”的判断。然后在2月1日,外媒又报道了伊拉克以6.64亿美元采购12架“枭龙”Block3型战斗机的消息,预示着这款中巴联合研制的战斗机,又迎来了一个重量级国际用户。最后则是国产运-20战略运输机,换装新型发动机试飞并公开现身的影像。这一系列曝出的新消息,展示了中航工业在型号研发、改进、出口等领域的持续进步,中国航空工业新年伊始就已实现开门红。
公开亮相的“白头歼-11B”实际上,无论是“白头歼-11B”,还是“枭龙”Block3出口伊拉克,甚至是运-20换装国产新发动机,此前都有不少消息流出,因此春节期间被公布后并没有出乎外界预料。然而,这些消息集中在春节前后出现,仍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代表着航空工业订单密集、任务繁忙、成果显著,更多的是整个工业体系在经历了持续十余年的井喷式发展后,无论技术研发水平还是生产制造能力,无论是战斗机还是大型运输机,无论是主战机型还是辅助机型,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因此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较为迅速地推陈出新、信手拈来。
运-20近期好消息纷纷涌现首先来看近期公开现身的“白头歼-11B”。客观来说,这并非“白头歼-11B”首次现身,早在2016年前后,外界就曾捕捉到“白头歼-11B”的踪迹,并按照空军的命名规则,将其称之为“歼-11BG”。在当时,外界对“白头歼-11B”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一种认为,这是在当时歼-16已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中航工业开始对之前出厂的歼-11B进行改进,出现少量的“白头歼-11B”,就是大规模改造前的技术验证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少量“白头歼-11B”其实是生产在歼-16之前,最后一批出厂的歼-11B,目的是为歼-16的生产进行技术验证,解决国内从第三代战斗机向三代半战斗机跨越可能遭遇的技术难题。由于官方从未公开相关信息,而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也都能说得通,因此,关于2016年前后出现的“白头歼-11B”真正来源,最终也没有确切定论。而近期现身的“白头歼-11B”,与此前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次现身的是已经服役的型号。
早年引起轰动的“歼-11BG”从官方媒体透露的资料看,“白头歼-11B”使用标准的空军涂装,与其他战斗机共同训练,表明这已经是现役军机。而机头雷达罩颜色以及未安装空速管等特征,则印证其如外界流传的那样,搭载了类似歼-16的相控阵雷达及先进航电设备,并充分利用歼-11B机体,从而升级成一款“准歼-16”机型。至于2016年前后出现的首批“白头歼-11B”,究竟源于什么用途,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从近期官方展示“白头歼-11B”小批量服役来看,歼-11B的升级工作很有可能已全面开启,这对于空军战斗机部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白头歼-11B”的特征很明显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空军天生钟爱俄制苏-27、国产歼-11/16这种航程远、载弹量大的双发重型战斗机。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像歼-16这种既能用于对空,又能用于对海/对地的多用途战斗机,更是受到海空军的高度青睐。然而,受制于之前的历史因素,国内目前装备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数量仍然比较有限,实际上只有服役数量约200架的歼-16,海军航母上搭载的不到100架歼-15,从俄罗斯引进的24架苏-35,以及性能逐渐不能满足海空军需求的100架苏-30MKK/MK2。海空军装备的近300架歼-11B、100余架歼-11A,以及此前引进的剩余少量苏-27UBK,都是只能用于对空作战的单一重型战斗机,与海空军的现实需求有极大的差距。
歼-16数量不少但空军需求更旺盛更重要的是,歼-11B是完全由国内自主生产的型号,升级不存在技术标准上的难题。并且最早的生产时间也不过在2007年末期,距今只有约15年左右,最晚的甚至是2016年前后才出厂,至今只有不到7年,机队整体状态良好,完全可以通过升级雷达、航电设备,转变成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的基础。事实上,这种在现有型号上改进的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其本身就是现役型号,在部队磨合、后勤维护以及形成战斗力所需时间等方面更有优势。因此,随着未来更多的“白头歼-11B”出现,空军现役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规模也势必快速壮大。显然,这是一种成本低、成效快、战斗力提升大的最佳方法。
歼-11B机队升级潜力很大关于“枭龙”出口伊拉克的情况,就目前来说,伊拉克这份价值6.64亿美元的订单,并非直接与中航工业达成,而是向巴基斯坦进行采购。换句话说,这份订单实际上是由巴基斯坦、中国、俄罗斯共同完成,也就是由我国提供机体、雷达和航电设备等主要部件,同时又协助巴基斯坦从俄罗斯采购RD-93型发动机,在搭载巴基斯坦生产的部分配件,最终在巴基斯坦完成总装并交付伊拉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核心设备还是技术支持,都是由中航工业作为主力,因此,这份订单虽然并非中航工业直接与伊拉克签订,但仍然算得上是中航工业获得的新年大礼。这批以超过5500万美元单价,出口到伊拉克的12架“枭龙”Block3,对于“枭龙”的后续出口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枭龙”使用中国雷达和俄制发动机在此次12架订单之前,“枭龙”就已大量装备巴基斯坦空军,并少量出口到了尼日利亚和缅甸,甚至阿根廷也传出可能采购“枭龙”的消息。但客观地说,巴基斯坦的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实际上是“枭龙”战斗机项目的主要合作者,巴空军装备这种战机,并不能真正视为“枭龙”对外出口。而尼日利亚和缅甸不仅采购数量少,而且价格偏低,两国影响力又偏弱。因此,“枭龙”之前的出口状态,实际上与当年出口歼-7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向伊拉克出口的枭龙单价达到了5500万美元,这已经接近当今的高性能战斗机售价。采购“枭龙”Block3,实际上是意味着国际买家对于“枭龙”Block3作为一款先进战斗机的认可,而不再类似很久以前的歼-7,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低成本战斗机和军援战机实现出口,这才是中航工业在此次外销订单中的最大收获。
缅甸装备的是“枭龙”早期型号,数量也很少事实上,当年我国对外出口的歼-7总数量超过550架,是国内战斗机外贸出口的巅峰。然而,随着歼-7生产线停转,原本认为会延续歼-7出口辉煌的歼-10,出口却异常艰难,时至今日也仅仅取得了巴基斯坦空军的订单。背后除了政治、维护装备体系以及缺乏实战经验等原因之外,最核心的因素仍然在于,国际买家对歼-10作为高性能战斗机出口的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立足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枭龙”战斗机项目,逐步将其从最初基础Block1型升级到Block2型,再到三代半Block3型,使之最终具备了世界主流战斗机的水准。
试飞阶段的“枭龙”Block3同时,又通过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方案,由巴基斯坦大规模装备“枭龙”,来坚定其他国家的购买信心,并利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逐步对外扩大中国先进战斗机的影响力。随着在2021年末第一批“枭龙”Block3正式下线,并交付巴基斯坦空军,随即便迎来了伊拉克空军的12架共6.64亿美元的订单。这种时间上的契合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艰辛努力的结果,预示着“枭龙”Block3终于获得了国际认可,甚至会成为国产战斗机出口的新起点。
准备交付巴基斯坦的“枭龙”机群对于运-20换装国产发动机的事情,此前已经讨论多次。应该说,在目前歼-20、歼-16、歼-10C已换装国产涡扇-10的情况下,运-20作为与歼-20比肩的战略型号,至今量产型仍然使用俄制D-30- KP2型发动机,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不仅制约了运-20的产量,也使得运-20的最大载重量不得不从设计的66吨降至约55吨,严重影响了其实际使用效能。而此次官方公布的资料,则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其中坏消息就是,此次现身的运-20仍然是试验型号,外部复合材料颜色表明这架运-20仍然只是试验型号,实际处于更换国产发动机的试飞阶段,距离真正批量生产还有一段时间。而好消息则是,此次运-20换装的,并非是之前外界预料的涡扇-18,而是一步到位直接搭载涡扇-20。待到完成全部试飞科目,相信运-20势必将成长为真正的“鲲鹏”。
运-20最新试飞使用的发动机确实很“粗”就官方公布的资料来看,在为运-20准备的动力发展路线中,涡扇-18是俄制D-30-KP2型基础上的仿制型号,两者推力相仿、性能接近,只是在国内同类动力研发经验匮乏的情况下,采取的临时解决方案,总体性能当然差强人意。而涡扇-20则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型号,研发设定指标就比涡扇-18高得多。这也是真正配合运-20使用的高性能国产发动机。之所以说此次运-20搭载的是涡扇-20,并非涡扇-18,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款新发动机直径要粗得多。
早期运-20搭载的D-30-KP2发动机相对纤细运-20使用机翼下吊挂动力舱的方式,直接安装发动机,这种方法维护简单,对于不追求机动性的运输机来说非常实用,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输机搭载发动机的主流方式。但在这种吊挂方式下,发动机直径的增加(可以理解为增大涵道比),对于飞行阻力的增长也非常显著。换句话说,在涡扇-18本身仿制D-30-KP2,性能没有多少提升,如果外形还有如此大的变化(涵道比大幅度增加),必然会导致飞行阻力大增,最终导致飞机速度、航程、载重能力的下降,如此负面的影响仅仅是为了完成动力国产化,就很难获得空军的认可,也就不会由运-20搭载涡扇-18进行试飞(实际已经由伊尔-76进行装机飞行测试)。毕竟换装动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而D-30-KP2发动机来源也比较稳定可靠。因此,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新发动机的推力相比D-30-KP2显著增加,能够完全抵消发动机变化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还有不小的性能“收益”。而就目前来看,唯有涡扇-20符合这个标准。
伊尔-76搭载涡扇-20试飞因此,虽然目前运-20与涡扇-20的组合还没有真正量产,但既然国内已经跨越了涡扇-18这个过渡型号,并进入到发动机量产前夕的高空实机试飞阶段,表明国内大型运输机使用的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预计在一两年之内,应该就能结束相应实验,从而真正进入完整版运-20量产阶段。外界期待许久的“运-20B”,届时就会真正批量列装。这款不再受其他国家掣肘,完全由国内自主生产的战略运输机,不仅将成为国内远程战略运输投送力量的基石,其衍生的大型空中加油机,甚至大型预警机、海上巡逻机,也将极大地改善国内在相关领域的装备落后状况,从而开创海空军大型装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运-20的未来应用会很广泛早在歼-20诞生以及随后的量产阶段,基于国内早期航空技术薄弱的历史,外界盛传歼-20是航空工业倾尽资源和力量取得的成果。隐含的意思是,歼-20这种机型不仅勉强,而且耗费了过多资源,因此很难在其他机型上复制和重现,这本质上是对中航工业技术能力的怀疑。而从今天来看,虽然歼-20确实堪称中航工业集中全部精华打造的先进型号,但是通过歼-20项目发展获得的相应经验,以及培养的人才和制造体系,实际上已经成为后来航空工业蓬勃发展的丰厚养分,令四代战斗机、三代半战机、运输机等领域持续不断爆发新成果,歼-20、歼-16、歼-10C、“枭龙”Block3已经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歼-20已经不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唯一亮点就在最近的短短10天里,航空领域先后曝出这些消息再次表明,如今的中国中航工业技术基础已经非常扎实稳固,歼-20、歼-16、歼-10C这些先进型号的出现,并非偶然、间歇地出现,而是成体系、有规模、连续性地诞生。曾经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导致空军整个装备体系被动落后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持续发力直至全面赶超世界巅峰的局面仍将持续,这正是生机勃勃的航空工业应当拥有的天然自信。
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