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国师三十年
蛟龙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210
威望:282 點
金錢:5680 USD
貢獻:30470 點
註冊:2014-05-05

国师三十年

【中国电影往前走了一大步,我才走了一小步。——张艺谋】



1

可能有人不知道,可能有人不相信,老谋子今年已经72岁了。

68岁的成龙已经不能亲自上场高危跳楼了,72岁的张艺谋,再一次站在了华人之巅。

1984年,张艺谋出道,在影片《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师,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

单就影片剧本尺度而言,放在今天也得至少修改删减5个版本,才能过审。

大胆的构图、独特的镜头设计,使得该片荣获1984年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张艺谋也就此赢得行业关注。

同年,陈凯歌执导《黄土地》,张艺谋担任独立摄影师,两年后,张艺谋再度和陈凯歌合作《大阅兵》,但这已经是张艺谋最后一次担任摄影师。

1986年,摄影师张艺谋变成了演员张艺谋,主演了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获得了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

学而优则仕,演而优则导。

一线摄影师成了影帝,张艺谋转居幕后开始担任导演。

1987年,张艺谋导演第一部影片《红高粱》,该片于1988年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这是中国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首次获得最高奖项。

“撒泼尿的米酒成了佳酿,染了血的月亮吞掉日光。从此这里再也没了高粱,只留下三十里红的传说。”

张艺谋的巅峰创作时刻,巩皇的娇羞出道,姜文的荷尔蒙爆发,民族的力量,文学的野性,一部《红高粱》,把张艺谋送上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行列,甚至后来成为了领军人物。




2

1990年的《菊豆》、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张艺谋佳作频出,获奖无数。

而在这些传统文学作品里,张艺谋一直强加了自己的“导演意志”——反叛精神。

突破传统桎梏,解放人性和天性,“被禁锢的激情”也是人的正常感情,这是张艺谋曾经想要表达的电影术语。

直到1994年,张艺谋执导《活着》,这也成为了张艺谋本人此后近三十年都无法再度超越的封神之作,豆瓣评分高达9.4分。

而实际上,从文学作品到改编成电影,再翻拍成电视剧,几乎总是惊奇一致地出现“翻车”、“毁经典”的叹息。

唯有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再到电视剧《福贵》,全部都是封神经典之作。

在观众心里,在影迷心里,在读者心里,1994年的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被称为“内容创作的黄金年代”。

历史的巨轮碾压而过,黄金年代的耀眼余晖风光不在。






3

97年以后,港片没落,僵尸片和喜剧片,动作片和警匪片,港片都在走下坡路,以至于后来的《无间道》都成了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

直到千禧年,李安迎来高光时刻。

《卧虎藏龙》的北美票房突破1亿美元门槛,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1亿美元票房的外语片,而《卧虎藏龙》的最终票房成绩为2.05亿美元。

与此同时,《卧虎藏龙》斩获多项大奖,其中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李安名扬天下“截胡”了,老谋子的心态也跟着转变了。

《卧虎藏龙》之后,武侠、爱情、复仇、意境这些东西,就成了第五代导演竞相追逐的东西。

就像今天的战争片一样,《战狼》火了,各大影视公司全都盯上了战争题材。

2002年,张艺谋执导了《英雄》,自此,中国电影开启“大片时代”。

所谓大片,就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

钱烧得多了,场景上去了,明星效应上去了,在那个还没有流量一说的年代里,口碑和票房,未必就能跟上去。

《英雄》一出,当时骂声一片,十年之后,大家才发现这是一部佳作,该片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影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

李安拿奖了,张艺谋赚钱了,陈凯歌和冯小刚也都坐不住了。

后来的大片《无极》,陈导放言五年之内没一个人看得懂,影片扑街,除去张小姐屋顶上脱的那一件衣服,以及网络短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没人记得,北公爵无欢到底藏了几根金手指。

冯小刚的《夜宴》,号称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宫廷内斗里的慢动作打戏,看得人昏昏欲睡,除了葛大爷那一句“嫂嫂能不能把手放开”,这片基本没亮点可言,大片再度扑街。




4

大片时代开启之后,中国导演似乎都集体魔怔了。

老谋子随后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口碑都相继扑街,但是票房数据都异常亮眼。

坊间戏言,张艺谋这是在商业大片的路上越走越远,艺术创作的路上越走越窄。

内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追求,毕竟不同于香港电影那样开放多样性。

说白了,观众对于王晶和张艺谋的影片质量要求,本身就是不一样的两套考核体系。

大片制作逐金捞钱的路上,张艺谋与“国师之名”,渐行渐远。

直到2008年,背负多年骂名的张艺谋,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大场面,还得是老谋子来。”

2008年,张艺谋担任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

凭借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在国内外获得了颇高的名誉,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提名,同时被授予美国波斯顿大学人文艺术荣誉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电影人。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也被称为史上最精彩的开幕式,张艺谋“国师”之名,由此而来。

电影行业里挣扎了20年后,张艺谋开悟了。

浮躁的流量时代,夸大的“大制作”背景,老谋子找回了当初打磨剧本时的初心:“见人心”。

《山楂树之恋》是纯洁浪漫至死不渝的爱情,《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归来》取材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大胆触碰了中国导演轻易不敢触碰的“文哥”背景。

老谋子自己也终于想起,他是干摄影出身,光影、构图、渲染、画图、取景、人物、细节、捕捉,这些细微之处的举手投足,才更容易打动人心。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典礼,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国师之名的无上荣光,敲醒了“大片年代”里的张艺谋。

回头仔细看看,国师三十年,正是国运三十年的缩影。


5

中国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都是浓缩在千禧年之后的这二十年里的。

尤其是08年之后,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从寒冬暴雪到广州车站拥堵8天,09年开始,中国开启“基建狂魔”模式。

大悲大喜,大彻大悟,痛定思痛。

电影创作反衬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群体特征,从一穷二白的“红高粱”到纸醉金迷的“大制作”,人心涣散风气浮躁,这是文化衰败和价值观跑偏的征兆。

《黄金甲》里,摆满一个城的菊花,耗费千万;《无极》里,陈导给老婆做的那个发型,耗资800万。

大、快、好的背后,是浮躁的创作心态,恰似后来的互联网流量至上。

14年之后的冬奥会开幕式,张艺谋再度封神,唯一的争议点,就是点火的场面不够宏大。

大国寓意,不争名利,小而精悍,张弛有度。

三十年的国师之路,张艺谋的艺术抗争,都是在寻找自己并且坚持本心。


《长城》固然是部烂片,但是少有人知道,为了那一段“大鼓场面”的保留,张艺谋耗费了多少心血。

“得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去。”

春节档集体横幅立书海报宣传,无一不是票房纪录又冲破了多少,我们需要的是带着信仰的价值观,而不是跑偏的金钱观。

如果没有《长津湖之水门桥》,张艺谋的《狙击手》,排片和票房,至少应该能够再翻一倍。
而当文艺界商业界都在为老谋子执导的冬奥会集体欢呼“yyds”的时候,不如干点实事,给《狙击手》多排点片。
人心浮躁的时候,需要有人带头踩一脚刹车,提醒大家静下心来,清醒地审视这个时代。
花钱买流量,烧钱拼人气,从来就不是长久之计。
“希望大家都好。”

赞(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2-06 19:2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16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