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崩溃30周年刚刚过去。那个曾经对中国影响很深的超级大国虽然消失30年,但苏联历史不应消失,学习借鉴苏联崩溃的经验很重要。
一说到苏联,对苏联崩溃既有惋惜的,也有高兴的。惋惜的认为一个与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说没就没了,高兴的认为对中国威胁最大的邻国没了。其实苏联崩溃对我们并不是好事,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但苏联崩溃中的主角戈尔巴乔夫一直被人认为是罪魁祸首,戈尔巴乔夫却一直不承认。不过戈尔巴乔夫那个“新思维”的确对苏联杀伤力很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专门出了书。不过后期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并不是全部按“新思维”来,有些已经脱纲离谱。戈尔巴乔夫为何反复多变,歪招频出呢?今天咱们就探讨一下戈尔巴乔夫为何这样做?
01做任何事总要有一个目的,并不是无缘无故去做。
戈尔巴乔夫接任领导人后,他之所以不断改变他的治理方式,主要因为苏联问题太多了。戈尔巴乔夫刚开始还从禁酒开始,但没成功,这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传统习惯的事,并非说改就能改,戈尔巴乔夫应该能意识到这一点。
当时苏联面临的问题很多,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阻力太多,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政治领域也是根深蒂固。明知道存在问题,又没有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此改革起来就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戈尔巴乔夫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所以他的改革方式也不断变幻。
二是意见不一。苏联体制其实很简单,就是形成核心,但戈尔巴乔夫却以民主为由,让他的核心地位降低。他提出改革时,就频繁开会商议,最终高层意见不一,有些人提出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甚至形成不同的“小团体”,而戈尔巴乔夫又没有主心骨,这个问题是致命的。连核心没形成,更不要说调动一切力量去改革了。
三是折中主义。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并不是靠强力去推行,而是在改革中“和稀泥”,出现不同意见时,戈尔巴乔夫不敢坚持,而是不断搞平衡,看起来灵活多变,但他可是“主心骨”,连“主心骨”都摇摆不定,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其他人当然不听他的。于是改革就变成了妥协,只要不起大的矛盾,弄个皆大欢喜就行了。但恰恰这种改革根本就不叫改革。
02苏联崩溃后,研究苏联历史的人都不明白,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思维渊源到底来自哪里?不过戈尔巴乔夫曾承认过,他接受过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东西。本来苏G有问题,但接受这种些旁门左道,就把之前定的规则弄变味了。
从戈尔巴乔夫的成长履历来看,他受赫鲁晓夫影响很大,称得上“赫鲁晓夫第二”。有些历史资料也称为“60年代人”现象,就是那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他们的三观在那时形成。戈尔巴乔夫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他出生于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执政时形成了价值观和世界观。斯大林去世时,戈尔巴乔夫只有22岁,还在莫斯科上大学,
自从戈尔巴乔夫毕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到他执政,这期间有30多年时间,苏联基本上是按赫鲁晓夫治理体系,虽然有思想理论变了,但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主要还是勃列日涅夫上任后,他没提出什么思想,一直按赫鲁晓夫当初政策来。
我们可以看看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时苏联变化。
在发展定位上,赫鲁晓夫当时称“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但到了勃列日涅夫时,就成了“建设发达社会主义”,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则否定了勃列日涅夫,称“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放弃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到了“人道社会主义”。不过此时核心是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说法没变。
赫鲁晓夫还提出“没有冲突”论调,勃列日涅夫没改,安德罗波夫则提出,如果处理不好社会主义矛盾就会形成对抗。戈尔巴乔夫认为利益集团存在矛盾。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根本不提什么阶级斗争了。
03赫鲁晓夫时期,对经济进行了改革,但只是在农业和建筑业等方面,不过赫鲁晓夫把前任斯大林给否定了。虽然斯大林搞什么个人迷信不对,但赫鲁晓夫没找到本质。虽然经济改革还可以,但政治体制改革没动,也就是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存在问题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根本没进行什么改革,连基本分析都没有。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很快操纵政治体制改革,也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依然否定斯大林。
赫鲁晓夫执政时,苏联与美国关系有所缓和,但古巴导弹危机后也有战争风险,不过赫鲁晓夫主动退却,随后再次进入缓和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认为国际形势缓和,但没意识到美国早就对苏联实施瓦解工程。不过他与赫鲁晓夫一样,害怕核战争,认为人类利益高于一起,人类共同生活在一条船上。
赫鲁晓夫时期,认为苏美决定全球命运,戈尔巴乔夫也基本强调这一点。对一些党派逐渐亲近,到了戈尔巴乔夫时,直接邀请他们参加苏G大会,这就为戈氏的“公开性”、“民主化”产生奠定了基础。
赫鲁晓夫很自大,他认为改革能成功,实际上否定斯大林成功了,但实际上没了连续性,最高领导人权威一代不如一代,到戈尔巴乔夫时也这样,他自己的核心都没立起来,就展开改革,必然要乱。
转载自:泥腿看客
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