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趣历史]朱棣文韬武略,为何朱元璋不选他继位呢?
本頁主題: [趣历史]朱棣文韬武略,为何朱元璋不选他继位呢?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qianshan3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8224
威望:2710 點
金錢:135833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0-08-21

[趣历史]朱棣文韬武略,为何朱元璋不选他继位呢?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自小就文韬武略,能力出众,20岁到燕京就藩,自此开启征战沙场的序幕。
  在明朝初期,元朝虽然被推翻,但强大的蒙古族依然盘踞在北方,威胁着明朝的安危,而朱棣所在的燕京直面压力,看上去也是危机四伏,无法安稳的享受藩王的生活。
  但危机就是有危险,也有机会,把握好了危险就成为机会,把握不好就是危险。显然,朱棣最像朱元璋,绝不会在蒙古人面前翻船。
  公元1390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分别从山西和燕京出发,剿除边患,其中山西受晋王朱棡节制,燕京受燕王朱棣节制。
  就是从这次大战开始,朱棣两次亲率大军出击蒙古,招降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生擒大将军索林帖木儿,开创了北方边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
  尽管朱棣取得了非常大的军功,但彼时的皇位看上去跟他毫无关系,他最多就是一个立有赫赫战功的藩王而已,因为大哥朱标的太子地位不可动摇。
  可历史总是在悄然间发生变化,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使得太子之位空了出来,这让其他兄弟们对皇位重燃了希望,特别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
  虽然朱元璋为杜绝其他儿子觊觎皇位,在朱标死后,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时朱允炆不过15岁的孩子,各藩王心里根本不符。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表面看起来帝国继承人的问题重归平静,可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在没有了大哥朱标的存在,朱棣内心对皇位的觊觎更加强烈。
  好巧不巧的是,朱棣的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竟然也相继去世,朱棣一下子又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
  而且更加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是,朱元璋既然希望自己的嫡皇孙继位,应该在死前想方设法帮他削藩,但当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竟然将晋王节制的军队,转给了朱棣。
  朱棣的力量不是被削弱了,反而是变强了,他在北方成为实质上的“皇帝”,力量完全可以和明朝中央抗衡。
  也就是,在朱元璋死前,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而朱元璋只能以劝喻的方式、遗诏的方式,从道义上来节制各地藩王。
  可道义在实力面前一文不值,朱允炆继承皇位是有名无实,因为他无法在实质上对藩王予以控制;而朱棣是有实无名,他的实力最为强大,只是差一个名分而已。
  终于,在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很快就以起兵靖难的名义,开始了谋反之路,经过四年征战,当上了皇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
  回过头来看,在朱标死后,为什么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反而又增加他的实力呢?
  实际上,朱元璋坚持有嫡立嫡的皇位继承人制度,是从长远出发,是为了避免后世子孙的争权夺位,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容易界定,而才能很难界定。
  用一个很难界定的标准,来规定一个皇位继承,势必会因标准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所以,从未来千秋万业考虑,朱元璋即使内心再倾向于朱棣,也不能破例立他为太子;明成祖朱棣也是一样,不管他多么疼爱二儿子,也依然没有废长立幼。
  朱元璋和他都懂得其中的利弊。
  当然,朱元璋嘴上是强硬的,但身体是诚实的。在朱标死后,他内心是希望朱棣继承皇位的,但他不能亲手破坏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只能以增加朱棣实力的方式,将皇位留给他。
  

赞(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25 04:4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07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