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古代敌方的弓箭我方能直接拿来用吗?[18P]
本頁主題: 古代敌方的弓箭我方能直接拿来用吗?[18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冲量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2916
威望:1389 點
金錢:1 USD
貢獻:4259 點
註冊:2020-03-29

古代敌方的弓箭我方能直接拿来用吗?[18P]

[size=4]
首先,第一个问题,古代战场上是否充斥规格不一的箭?

回答:是的。在整个中国古代,除了特别依赖火器的清朝,其他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没有规定军队士兵“一定要用”哪一种弓哪一种箭。光《武经总要》就记载了好几种不同的弓形,以应对不同的战场环境。不同弓形不同拉力,肯定有不一样的拉锯和磅数,用的箭就更不一样了。即使是强硬规定全国只能用一种弓形的清代,也记录了多种不同形制的箭。先不说捡敌人射过来的箭,光自己就得带不同的箭。

比如,如果诸位读者大爷练了一手好箭法,穿越后用这样的箭

 

 



在古代战场上一箭一个收荣誉时,远处一声怒吼“把你们队箭法最好的找来,给我射断贼人的旗杆”!
然后你的队长给你递过这样箭头的箭

 

 

 
▲来自网友 学古识人



“小子,挫挫那些贼人的锐气,射中了我帮你请功”
这时候你要是面露难色,说我练的功夫是固定拉锯、固定箭重的……

 



你觉得,额,差异好像也不大,试试无妨,那这样的

 
▲来自网友 学古识人




差距也不大?

 
▲《中国古箭簇鉴赏》 孟润成,154页




这差距也不大?光看鋌的粗细就知道箭不但不等长,还不等粗。那你要说这些箭你都用不了了?

 



那逞英雄可就没你份儿了。毕竟,英雄的弓囊里有的是这样的和那样的箭头。

 
▲来自网友  和平旧货摊



 
▲来自网友  惠德市好古收藏



 


都是耀武扬威露脸的时候用的。

其实,有不一样的箭不代表不讲规矩。古代军器规矩十分森严。不过不同时代的“森严”含义不太一样。而且青铜时代和钢铁时代的“规矩”差距很大。在青铜时代,由于铸造的原因,青铜时代可以轻易地降低武器公差。体现箭头这样的大宗消耗品上。就是青铜时代任何一个诸侯国的箭头一致性都非常高。

 
▲楚式铜簇,明显比上图我手里的那一抓凿子头一致程度高



不论弩箭也好弓箭也好,青铜箭头的公差肉眼是不易分辨的。进入钢铁时代则不然。由于是钢铁是锻造成型,所以汉以后的箭头公差都进入“肉眼可见区别”的范畴。但规矩仍然是有的。尤其进入辽宋元金时代,不单箭头的一致性几乎达到封建时代最高。而且交战双方的武器风格十分地趋同,随意从古战场挖出来的箭头尺寸都差不多。基本可以认为,你和敌军用的武器没什么大区别。

 



所以,对于古代弓箭手,当你拿到一支箭,不论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能用,那是必须的技能。在古代战场,只要是长度超过手上弓弓挡一掌宽,箭杆没有暗伤,箭尾扣得上弦的箭,都能射。“箭杆没有暗伤”这个还可以放低点标准。毕竟古代没有玻纤碳纤,竹杆的容错性还是可以的。只要没到明显裂开的程度,都可以使用。所谓“不能用”,大部分说的是弓箭射不了弩箭。毕竟弩箭很可能短过弓箭太多,就算弩箭够长,由于弩箭通常没有箭尾扣,也不好搭上弓弦。非说射当然也行,够长就可。不过战场上这么多能用的,何必非跟弩箭过不去。

然后我们谈谈技法。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射书有续修四库全书《射书》四卷,武经射学正宗,武经七书汇解.《射法秘传攻瑕》一卷,武经汇解末卷,征南射法,科场射法指南车,射艺津梁,射说,学射录,贯虱心传,纪效新书 《射法篇》,兵技指掌图说,唐代和明代《射经》各一本。就这么多了。这些射书有的有图有的没图。不论有没有图,在文字说明中,对“入彀”的知识点基本集中在前手和肩膀。对后手的撒放要求很多很细,可是对于如何靠位则说得不多。说明古人对于“箭多长拉锯多大”不做硬性要求。他们的关注点其实是射手能不能做到“直线用力”和“有意瞄准无意撒放”。只要“弓箭”还是用弹性势能把直而长的箭射出去,那么开工时的“直线用力”就是必然的要求。而要达到直线用力的结果,固定拉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75CM的箭能够直线用力,80cm也能,85CM也能,长到90CM,也能达成“直线用力”这个结果。大家别以为拉锯固定了,就达成直线用力。其实,就算固定了拉锯,前手动作不稳,一样达不成“直线用力”。

 
▲青岛图书馆 《射经》



另一点是你要面对不同距离和不同高度的敌人。你把后手靠位定死了,敌人在马上/山上/城墙上你怎么办?敌人在运动怎么办?且不说“高速运动”,就是敌人的队列向你走过来这么缓慢的速度,怎么办?最极端的时候,你在城门楼上,敌人在你正下方,你怎么射?所以,射姿是一定要调整的。至于是调整拉锯还是俯仰角还是后手过耳还是摸哪,都可以。

 
▲云南博物馆 弩箭



据混迹互联网的观察经验,“用惯短箭的人用不了长箭”的说法基本都可以追到这样一则传闻:蒙古人进攻日本时,一开始虽然打了胜仗,但是缴获的日本弓和箭都太长没法用。这种说法的来源十分可疑。因为日本正仓院馆藏的历史箭普遍不长,确实有长达89cm的杂箭,可是正仓院保存的古箭还有70~76厘米的呢。正仓院里的白葛胡禄,赤漆葛胡禄,漆葛胡禄里的多数长度在79~84cm之间,其中84cm长的箭一整桶就有35枝。这和尼雅95M墓,末扎滚鲁克一号墓,鄯善洋海墓,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出土的箭尺寸是一个等级的。80~85厘米,这个尺寸在中国从先秦用到明末,何来在日本见到更长的箭用不了之说?

有睿智的网友肯定要说,那是太遥远的古代了,近代呢,近代日本人用的可是一米多长的箭呢?难道明代那些用短箭的技术能兼容这么长的箭?能。

日本日置流在分野前,在鼻祖时期,姿势动作和武经射学正宗的射姿是一模一样的。是不是学的中国目前不可考,但是在康熙末期雍正初年,日本确确实实从中国引进了五位射术教师前往日本教授骑射技术。雍正六年,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向皇帝奏报《日本诱招内地氏人教习弓箭等不法情由折》,里面圈定了陈若采、沈大成和马医刘经光等五人。其中陈若采是张恒晫的化名,而张恒晫是正经武举,雍正元年浙江武乡试的第五名。其父张彬如是一位职业射师,曾任过百总。李卫上奏折的时候这几个人已经全部在日本开课教学了。到雍正九年,所有涉案人员全部归案,骑射技术在日本也开了花。我们不能认为日本的骑射技术都是这几个人传授过去的。但是明清的骑射技术在日本并没有水土不服这绝对是肯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射术不可能兼容不了长箭。而且,日本的大拉锯射法,中国人能没见过?

 



即使是拿着90厘米甚至更长的箭,这也毫无问题。上文提到,箭短才无法使用,箭长要用没任何问题。只要能搭上弓弦,一样射得出去。至于说和平时手感不一样影响精度,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大不了离近点再射。

 



赞(1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19 18:1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6-14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