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嗩呐观影][Mission]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死者精神永远活在生者记忆里
本頁主題: [嗩呐观影][Mission]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死者精神永远活在生者记忆里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人躺嗩呐响


級別:俠客 ( 9 )
發帖:478
威望:110 點
金錢:50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1-05-13

[嗩呐观影][Mission]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死者精神永远活在生者记忆里

“ 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泰戈尔《飞鸟集》 ”                     

01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是Mission,翻译过来有几个意思:任务,使命,布道。中文翻译有两个,一个是《教会》,另一个是《战火浮生》。

主题很鲜明:上帝、神的真实意和人对真理的理解(误解)。

设定的浮生背景在十八世纪的南美洲,丛林深处,瀑布上游的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交界处,在那里居住着印第安瓜尔尼部落,整个部落与外界语言不通,少有往来。他们以狩猎为生,衣不遮体,被文明国家视为荒蛮民族。

如果上帝要派使者前去为瓜尔尼部落布道,会以什么方式?

“爱里没有惧怕,爱若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圣经》

影片最开始出现的便是第一位“殉道者”,一个被固定在十字架上的传道者被部落的“野蛮人”推下大瀑布,命丧黄泉。

 

02

前仆后继的第二位传教士嘉比尔(杰瑞米•艾恩斯饰演)开始了布道之旅。

一次次从山上滑下,跨过险滩,趟过齐腰的河水,到达部落居住的山顶处,已经耗尽了半条命。

语言不通,找不到任何共通的文化和背景,却想要在这里建立起教会,宣讲教义,谈何容易?

此刻的嘉比尔用了神最普世的语言——音乐,自己先放下所有戒备和防卫,全然地用双簧管演奏出最恰如其分的旋律,也就是这部电影后来最为著名的《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在地如在天》)。

 

历经种种困难,必要有非常人般的耐心和爱,才能够让上帝的语言被听到、看到和行出来。

嘉贝尔做到了,很难想象在那般情况之下,一个羸弱的灵魂有着如何坚定的信和行,才能让百十号语言不通的人们,愿意去聆听上帝之音,愿意开始唱圣歌、建造上帝的庇护之所?

就在传道之事初见眉目时,瓜尔尼部落遭到了第一次袭击,袭击来自于奴隶贩子罗多萨(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他带领部下掠夺部落壮丁卖做奴隶从中牟利。

回到镇上,竟发现自己的情人和亲弟弟走到了一起,怒火中烧之下,杀死了弟弟、舍弃了爱人,独自将自己囚禁在一隅,每天不吃不喝。

 

03

痛苦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除了时间,什么可以让痛苦减缓?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圣经•约伯记》

罗多萨和传教士嘉比尔的相遇,并没有让这位忏悔者得到救赎,不黏着于痛苦,出离也需要勇气。

罗多萨选择的方式是带着脚镣前行,所谓脚镣就是跟身体重量差不多的一堆盔甲刀剑的负重。

又是那座难以企及的高山,险恶的环境和生命之间较量,心痛要远大于身体带来的伤痛。

 

丧失爱人的痛,杀死弟弟的痛,俘虏瓜尔尼人的痛,当他终于到达部落的山顶,被部落的族人拿刀抵住,他将自己交托了出去,随着族人砍下拴着盔甲的绳索,他获得了原谅和解。

泪水也是上帝的语言。

 
 

04

罗多萨成为了传教士,神教导他只求劳作不问收获,对于引领他来到神面前的嘉比尔,他心怀感激,两个人一起在这片一切刚刚开始的土地上劳作耕种,建立起他们心中神的殿堂。

心中有信仰,便不再有困难,因着这份信可以撼动山川。

 

如你所料,幸福总是伴随着考验和选择,惊涛骇浪永远蕴藏于风平浪静之中。

神的庇护所初具规模,孩子们已经熟悉了圣歌的旋律,小提琴的木刻接近尾声,却因为地处三国交界,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为了殖民地之争开始了与天主教会的“合作”。

教会手中的神权之剑力量有限,而要实现更多目的,需要世俗统治的君权之剑的辅助,统治者也需要教会达到其政治的合法性。

于是,便产生了一位所谓的教皇派遣来的“仲裁者”。

 

于是,裁决的天平,一端放上了葡、西两国的殖民地利益和天主教会在两个国家传道畅通无阻,而另一边,是瓜尔尼部落所有族人的居住地、信仰的丢失,从此沦为奴隶。

如果你是仲裁者,你会作何选择?如何权衡两边利弊?

“……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吗?”——《圣经•雅各书》

一方是两国殖民地掠夺的利益,政治上权衡所谓的“大局”,政府用尽其所能威逼利诱,以各种条件、诱惑来旁敲侧击。

要保住教皇在欧洲的势力,就需要拿这些土著民来做牺牲。

 

而瓜尔尼部落这边,只有几位传教士和完全信仰上帝的部落族人,族人们全然不知他们将面临的是什么,他们只相信这几位传教士帮助他们从丛林生活一点点走近了神的殿堂,过起了平静安详、有信仰、有尊严、自给自足的生活。

每天清晨,部落孩子们单纯清澈的圣歌回荡在简陋的教堂上方,拙劣雕刻痕迹的乐器演奏着那首他们第一次听到就莫名感动的乐章——《在地如在天》。

 

传教士们的力量在仲裁者的眼中是微弱的,但仲裁者内心的天平却也是疑惑满满,在给教皇的信中,他写道:外科医生割除病人肢体,保其生命……

最终他也发出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决定的感慨:假如我们没来,这些印第安人是否过得更好?

 
 

如果你是传教士,你会选择如何应对这一切?

当爱你们的仇敌,为迫害你们的祈祷,好叫你们成为你们天父的儿子。——《圣经•马太福音》

嘉比尔和罗多萨,两个对上帝有毋庸置疑的信和爱的子民,在看到上帝之地将变得血流成河,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一个选择无条件臣服上帝的安排,而曾经作为奴隶贩子的罗多萨选择用武力奋起反抗。

我们是否无法理解上帝真实的意图?

罗多萨质问嘉比尔,犹如子民在询问上帝:你给了我们信仰和希望,现在连原来有的也要夺去吗?

 

嘉比尔的回答让罗多萨无言以对——如果武力是对的,则世上容不下爱,或许如此,但我无法活在没有爱的世界。

嘉比尔早已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死都交托给了上帝,臣服上帝的一切安排,犹如奔腾咆哮的瀑布,作为水滴,只有在爱中,已无其他。


 
 

05

当战火来临的那一刻,两位传教士都为着自己心中的信,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践行着自己对上帝的理解。

部落的族人要生存,而战斗是唯一可以生存的选择,所以罗多萨带领着族人的壮丁开始了反击和正面冲突,伴随着炮火声、厮杀声和孩童的尖叫声,生命在此停止跳动,灵魂在叩问中安息。

 

嘉比尔所带的妇女和儿童们,则在教堂前唱起了圣歌,歌声飘荡在战火硝烟的上空,没有反抗,没有恐惧,没有逃离,只是平静地接受这一切的发生。

期间不断有孩子被枪炮击中倒下,身后的大火已将神的居所燃烧殆尽,心中的圣殿依然明亮如初。

当嘉比尔被射中倒下的那一刻,有人再一次拿起了他捧着的那份“信”。

 

06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圣经•哥前》

战火掠夺了整个部落的庇护所,只剩下几把破败的木吉他漂浮在河中,几个幸存的孩子小心将琴捞起收好,乘着小船划向密林深处。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

影片镜头语言尽管严守中立,但是实则是让你内心作出选择:你是站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殖民者的那一边,还是手无寸铁的印第安的小孩子那一边。

无论是通过以卵击石般的暴力反抗,还是平静地唱着圣歌高举十字架的殉道,我们无疑都用自己的良心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只不过,每个人感触的深浅不同而已。

 

07
 
影片最后的画面无疑有象征意味,那个父母被屠杀、一丝不挂地站在了被焚烧之后的教堂门口的印第安小女孩,她幼小的心灵或许不太能理解她的族人所接受的那个信仰,但是她拾起了那把在水里漂浮的断了弦的小提琴作为这场浩劫的纪念,她回到了幸存孤儿的舟上。

他们都没有一个人为了失去亲人而哭泣,男孩坚强地撑篙一拨,把这个瀑布上方印第安人的幸存孤儿划向了林荫深处。

这个男孩比其他小孩都大,他作为这场浩劫的见证者,他目睹了耶稣教会进驻之后带来的变化,也见证了信仰的强大,也见证了信仰的不堪一击,他未来会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看似消极隐遁,实则如他们那儿的河一样,涓涓细流,潜滋暗长,终会有如瀑布般迸发的那一天……


赞(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02 12:5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22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