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樂憂分享]带你看看岭南古宅有多“蚝”[15P]
本頁主題: [樂憂分享]带你看看岭南古宅有多“蚝”[15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比樂師憂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5257
威望:2166 點
金錢:10737 USD
貢獻:11111 點
註冊:2021-02-21

[樂憂分享]带你看看岭南古宅有多“蚝”[15P]

说起岭南,人们会想到自古以来繁华的商埠;水网密布,物产丰盈的鱼米之乡;进而就会联想到海陆兼备、独具特色的美食。沿海盛产的海鲜更是惹人垂涎,蚝,正是其中一种深受岭南人喜爱的物产。

蚝,又称为牡蛎,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在西方社会有“海上牛奶”之称,是我国岭南沿海盛产的海鲜食材。而蚝壳在岭南人民的手中也成为了建筑材料。看起来粗糙斑驳,甚至尖利的蚝壳建筑,在岭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有着特殊的功用,是其他建筑材料不可替代的。


▲看起来粗糙尖利蚝壳墙,在古代的岭南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质与功用。图源/网络

蚝壳建筑:从兴起到仅存



以蚝壳为建材,源于东晋末年的起义军士。东晋卢循起义军的浙江籍余部(被称为卢亭人)占据广州后被朝廷围剿,退守后用蚝壳垒墙,为蚝壳建筑最初的创建者之一。

蚝壳建筑,在明清时期发展最为兴盛。随着蚝壳建筑工艺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蚝壳建筑的工艺日臻成熟,使蚝壳建筑的工艺和数量得到了大发展。现存的绝大多数旧蚝壳建筑均为明清所建。

这时的文人士大夫已不将蚝壳墙当做一般俗物。蚝壳墙已开始登堂入室,深入内宅,被赋予了一定的装饰功能。

从清初开始,岭南蚝壳建筑的建造开始盛极而衰。原因有多方面:

在清朝沿海战事中被毁坏。清初时期清政府为了遏制来自海上的威胁,下令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迁海,沿海居民被强制迁离故土,到内地居住。为了防止郑成功势力凭借建筑物作为据点侵占内陆,沿海许多蚝壳墙被清朝官军所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土改运动间接让一些蚝壳建筑在使用中被损毁。土改时期不少包括蚝壳屋和有蚝壳墙的建筑物分配给了村民,村民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经过反复拆建,面貌和形制已经与之前大不相同。

建筑方式的优胜劣汰是蚝壳建筑式微的最重要原因。随着青砖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建造蚝壳墙/屋与青砖技术相比,愈显繁琐和低效。因而蚝壳建筑被逐渐淘汰也是成本和工艺优胜劣汰的合理结果。


▲临近珠江口,有淡水流入,所以非常适合养蚝。常常可见临海河滩上满布蚝壳。图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蚝壳建筑蕴含的生态智慧



岭南先民的智慧,让丰富的蚝产不但能供人果腹,也能提供营建房屋存身的材料。到了宋朝,养蚝业逐渐得到发展,为蚝壳作为建材进一步提供便利。南宋时期著名的“靖康蚝”出产于现东莞麻涌一带。沿海居民从野生蚝中获利颇丰,因此珠江口一带的养蚝产业自然发展迅猛。人们食用蚝肉之余产生了大量副产品,蚝壳建筑也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先民之所以选择蚝壳作为建筑材料,是结合天时地利而作出的变通。我国岭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多台风暴雨,天晴时候日照强烈,每年天气炎热时间长。蚝壳墙厚实防风,保持室内清凉,可以抵御潮汐洪水和暴雨的侵袭,隔绝蛀虫,而且丰富易得,能较好地满足这样的条件。

蚝壳墙的斑驳尖利,还能够起到防盗的作用。要是外来者想要越墙而入,尖利斑驳的蚝壳外墙会使得贼人无从下手。如果勉强为之,则不免“损手烂脚”。

先民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环境中与海浪搏击,于野岛求存,创造了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地域特色浓厚、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流传至今。


▲岭南古村落当中,往往可以看见蚝壳墙建造的房屋。虽然历经风雨,仍屹立其中。图源/网络

岭南有哪些值得一游的蚝壳建筑?



蚝壳建筑大多分布于珠三角古村落中,其中不少已经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保护。今日我们踏足麻石街,悠然穿越于古镇窄巷中,用手触摸粗粝斑驳的墙体,仍能感受来自海洋的气息。

文艺古镇尚存的蚝壳古屋



小洲村是广州文艺青年们喜爱的出游胜地之一,除了静谧舒适的古镇风光,也有很多游人到此只为一睹这里仅存的蚝壳屋。小洲村曾经有多达百余间蚝壳屋,如今只剩下4间,大部分已经被毁。西园三巷9号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栋蚝壳屋,三面都为蚝壳墙,是比较典型的形制。

可惜的是,由于坐落在城中村中间,紧邻的其他房屋拆建使得西园三巷9号的蚝壳屋也受到了一定的损毁。


▲小洲村的蚝壳屋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但依稀可见其形制。图源/网络

广州番禺沙湾古镇:留耕堂、光裕堂



沙湾古镇曾为海湾,先民围海造田、人口逐渐聚居,形成了如今的人口规模。南宋时期何氏祖先从内陆率家来迁,始建留耕堂,又名“何氏宗祠”。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皆是高大宏伟的蚝壳墙,除了地基和框架以外,全为蚝壳砌成,蚝壳各自排列严整,大小相若虽然粗糙尖利,但气势不凡。

沙湾古镇另一古祠堂光裕堂也有一面蚝壳墙,高约6米,宽约15米,墙体厚实坚固,有近1米厚。


▲随着沙湾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蚝壳墙也成为游人喜欢合影的古迹。当地文物部门对留耕堂蚝壳墙等的建筑也维护得较理想。图源/图虫创意

现存面积最大的单体蚝壳墙



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原名菩山村,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现存面积最大的单体蚝壳墙,就藏身大岭村两塘公祠侧墙中。这面蚝壳墙始建于600多年前,高约9米,墙厚约60厘米,按墙体面积测算,约需要十多万个蚝壳砌成。

大岭村除了两塘公祠外,列朝大夫祖祠还有一面进村的后座蚝壳墙。


▲图为大岭村进村的后座蚝壳墙,与两塘公祠的蚝壳墙相比较为简陋。图源/网络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隐藏的雄伟蚝壳墙



2014年,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斗门镇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斗门南门村的赵氏居民也都是赵宋皇朝的官家后人。南门村的赵氏祖祠菉猗堂,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所建。

其中菉猗堂的赵氏祖祠两面侧墙各有四扇蚝壳墙,背面还有一扇。共用了近百万只蚝壳,面积500多平方米,排列十分整齐,犹如整体打磨过一般,气势、工艺俱佳,是珠三角地区最值得一看的蚝壳墙之一。

深圳唯一的蚝壳建筑:江氏大宗祠



江氏大宗祠位于沙井步涌,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近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后人积极维护,宗祠保存较好,龙舟脊、镬耳墙等岭南建筑特色十分明显。近数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抹去了深圳本已不多的历史痕迹,作为“千年蚝乡”,蚝壳建筑也仅硕果仅存这么一座。“蚝乡”的痕迹已然洗涤得十去八九,诚为可惜。


▲现今的一线大都市,在若干年前也曾是著名“蚝乡”。可惜深圳的蚝壳建筑就只剩这么一座了。图源/网络

难得一见的双面蚝壳墙和蚝壳水井

中山西区黄氏大宗祠也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与岭南其他蚝壳建筑不同的是,该建筑的内外墙都可见蚝壳,内侧墙体也裸露着蚝壳。黄氏大宗祠的蚝壳墙面积也相当大,如今尚存5面墙,后墙与栏杆据说也是蚝壳所建,现已不存。

有趣的是黄氏大宗祠旁边的民居院落中有一口看似普通的水井,往井内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井壁居然是蚝壳所砌。这口水井已有数百年历史,之前很可能在祠堂范围内,供祠堂内人取水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于珠三角蚝壳建筑不超过100座。近现代以来的沧桑巨变,以及迅猛的经济发展,让这种独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被消耗。


▲中山黄氏大宗祠外的蚝壳井,已布满青苔。最初很可能是在宗祠范围之内,作供水用。图源/网络

[b]“海外进口”蚝壳建造的“蚵壳厝”



至今有蚝壳建筑留存的地区,除岭南以外,还包括自古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泉州的“蚵壳厝”,是指蚵壳建造而成的房屋。在闽南语中,蚵就是海蛎,也就是蚝,泉州“蚵壳厝”所用的蚵壳与岭南蚝壳建筑所用的蚝壳基本一致,但又略有不同,而最大的区别是:泉州的蚵壳居然是“海外进口”而来的!


▲泉州“蚵壳厝”的砌法并不统一,对蚵壳的使用范围也比较小。图源/图虫创意

蚝壳建筑也有“海外进口”的?



泉州地区的“蚵壳厝”最早形成于元末明初,与岭南蚝壳建筑一样徐徐发展、延续,至20世纪中叶式微,也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泉州蟳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泉州成为另一个蚝壳建筑集中的地区。相传古闽越时期,泉州沿海先民已经开始拾蚵壳筑屋居住。然而其实福建沿海的蚵产并不算十分丰富,从现存的“蚵壳厝”来看,大多为长形或者马蹄形的“巨牡蛎属”的近江牡蛎。泉州附近并没有近江牡蛎的分布,那这些牡蛎壳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近年的科学研究,“蚵壳厝”所用的蚵壳,是来源于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这些海域离泉州依然有着不短的距离,那“蚵壳厝”用的牡蛎壳是为何会被运到泉州?又是怎样运过来的呢?

在宋元时期,泉州蟳埔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大量装满了瓷器、丝绸等货物的商船从这里出发。离港时船舱装满了货物,而为了防止瓷器互相碰撞破损,水手们还会在瓷器夹缝中洒满豆子,浇上水,使豆子在航行的日子里发芽缠住瓷器,避免互相碰撞。

货物本身已经装得满满当当,再加上夹缝被豆子填满且浇上了水,商船从泉州出发时候商船吃水很深。商船一路航行卖货,船舱逐渐被搬走、变轻,到达东南亚地区时货物基本已经卖完,船舱清空返航时为了让空船重心更稳、吃水更深,让商船更安全航行。水手们就会在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海边沿途收集牡蛎壳,作为压舱底的重物使用。待回到泉州,即将牡蛎壳丢弃。

久而久之,泉州沿海就堆积了极多牡蛎壳。于是泉州沿海先民就地取材,用这些“海外进口”而来的蚵壳作为建筑材料,建造“蚵壳厝”。


▲看着这些蚝壳,怎么会想到其实它们来自异国他乡?图源/图虫创意

泉州“蚵壳厝”与岭南蚝壳建筑的异同



泉州“蚵壳厝”跟岭南蚝壳建筑虽然取材一样,同样呈现“望之若鱼鳞然,雨洗益白”的风貌。但二者的建筑方式、风格等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大体言之,泉州“蚵壳厝”粗犷,“蚝壳屋”细腻。

从外观风貌来看:“蚵壳厝”墙基部分多用厚重的花岗岩斜砌或平砌,显得厚重粗犷;“蚝壳屋”墙基则用花岗岩平砌,更整齐划一。“蚵壳厝”的砌法顺势而为,风貌粗犷;“蚝壳屋”选材严格,砌法统一,更整齐划一、具有观赏性。

从使用面积来看:“蚵壳厝”多将蚵壳用于入口左右外墙、宅院后墙外侧、窗户两侧等,甚至只装饰屋檐下的墙体顶部,蚝壳使用的范围较小,更像是蚵壳与其他建筑材料筑成的混合结构建筑。“蚝壳屋”则大多由三面完整的蚝壳墙与一面砖墙围成一座房子。在岭南,蚝壳使用的范围较广。


▲泉州“蚵壳厝”的外墙一般不会全用蚵壳砌筑,多与花岗岩等建筑材料混用。图源/网络

无论是岭南蚝壳建筑还是泉州的“蚵壳厝”,都凝聚了先民的智慧与血汗,值得后人一直珍视。

蚝壳建筑从被创造到式微,中间经历了千年时光,见证岭南的发展兴替,更昭示着岭南先民留下给后人的生存智慧。

亲身探访古村落中的不多的蚝壳建筑,手掌轻抚过斑驳、坚硬甚至有点尖利的蚝壳,可以想象先民们在建造蚝壳建筑的时候付出的绝不仅仅是汗水,我们仿佛可以想象他们粗糙的手掌和腿脚上布满着蚝壳划伤的血痕,海水给伤口带来的刺痛……这些都提醒着我们,先民如何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河海。


▲无论“蚵壳厝”还是岭南蚝壳屋,都见证了先民的奋斗,值得人们珍视和保护。图源/网络



赞(3)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5-13 22:48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2-29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