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近日,《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火爆大江南北,歌词描写了一个关于牧羊人和心爱的女孩之间凄婉的爱情故事将人们的眼光引向了可可托海。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可托海是个陌生的地方,因此有不少的疑问:为什么叫可可托海?这里有海吗?为什么又会有牧羊人呢?
▲每年秋季,阿勒泰地区的牧民从夏牧场向冬牧场转场,几乎都会经过可可托海。摄影/马东
可可托海,被额尔齐斯河垂青的地方
从地理上说,可可托海无疑是我们认知中十分遥远的存在。它位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距离乌鲁木齐约485公里,比北京到山东济南的距离还远,地处阿尔泰山的东段,西南则毗邻著名的准格尔盆地。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闭合区,但是年均降水量仅有250毫米的可可托海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干旱地带。
当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从准格尔盆地的缺口进入,遇见了高大的山脉形成降水,就有了阿尔泰山的冰川与雪峰。每一年的夏天,来自山地的冰雪融水汇聚成流,从加勒格孜嘎峰往下奔流,穿过可可托海,横跨整个阿勒泰地区,最后流出国境注入遥远的北冰洋,这就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很多人只知道这条河流,却对它的发源地可可托海了解甚少。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山南坡,以中国唯一流进北冰洋的河流闻名。摄影/丁宁
额尔齐斯河决定了可可托海地表的颜色,既是干旱少雨的地带,又拥有多彩多姿的绝美风光——山峦、河流、森林、湖泊、草原、峡谷在此共存。在哈萨克语中,可可托海的意思是“绿色的丛林”,蒙古语则意为“蓝色的河湾”。
奔流不息的额尔齐斯河水穿行于山脉之中,河岸两侧便肆意生长着一片片森林,以白桦树为主,西伯利亚苦杨为次,是典型的寒温带山地阔叶次生林。春夏之交,潺潺的河水流过绿意盎然的森林,在这个人迹罕见的神秘地带,棕熊、马鹿、大头羊、羚羊、黄羊、狼、狐自由地出没行走。而在地势起伏平缓的山麓河谷地带,则是另一种景观——草原。满天星、野油菜花、映山红、野菊花、刺蔷薇等花草洒落在此,牛羊成群在草地上悠闲觅食。
▲在可可托海溯河而上,奔流不息的额尔齐斯河水,穿行于山脉、峡谷和密林中。供图/图虫创意
在冰雪融水和额尔齐斯河的滋润下,群山环绕的可可托海有了自己的“海”——可可苏里和伊雷木湖。面积不到2平方千米的可可苏里,是由周边高山积雪融水汇集而成的天然湿地,两米深的湖水碧蓝澄清,交错生长的芦苇形成20多个大小浮岛,在每年夏秋季节都吸引了大量的红雁、白天鹅、灰鹤、沙鸥、野鸭等翔集于此。远远望去,水边绿草如盖,湖面平静如镜,一派“草原泽国”的醉人风光。
位于额尔齐斯河与卡伊尔特河交汇处的伊雷木湖,便是可可托海的“蓝色河湾”,原本只是断陷洼地,在河水长年累月不断的流入中,成为了一个堰塞湖,从空中俯瞰呈巨大的"8"字形,大气而壮美。湖畔有良田、有草原,也有绿树和群山,犹如是西北边塞的小江南。
▲伊雷木湖深藏于可可托海西南断陷盆地内,哈萨克语意为“漩涡”,风光绝美。供图/图虫创意
牧羊人在可可托海:逐水草而居的转场
额尔齐斯河带来了水,也带来了草原,于是就有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可可托海所在的阿勒泰地区,羊是这里最主要的家畜之一,牧羊人就是可可托海生活的重要群体。《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爆火,让人们对牧羊人的生活多了几分浪漫的遐想和憧憬。
其实,正如歌词“我愿意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所言,这里的放牧生活远远不是人们想象中那般轻松简单。每年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羊人就要赶着牲畜从冬牧场一直向北游牧;4月初进入春秋牧场,开始接羔;6月向阿尔泰山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山区降雪,牧羊人将牛羊向山外驱赶,开始从北往南游牧;10月初,南下回到春秋牧场;11月下旬或12月初,再次转回到冬牧场,这就是牧区常见的“转场”,有时候,最长的转场要走近1000公里。
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一年四季都要奔波在不同的牧场之间呢?
▲在冬季的西北,转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牧民赶着牛羊马等牲畜,浩浩荡荡前往冬牧场避寒。摄影/贺振平
如果提起中国的冷极,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北的漠河、内蒙古的根河。鲜为人知的是,可可托海的冬季,寒冷程度也是首屈一指的。由于纬度偏高,深居内陆,加上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可可托海的冬季,气温常在-40 ℃以下,极度低温甚至低于-60 ℃,可以说是西北最冷的地区之一。在极端的低温之下,河水湖水冻结成冰,牧草被大雪覆盖枯死,哪怕是有着厚厚皮毛的羊群也要面临缺水少食的困境。
但是阿尔泰山的存在又挽救了这里的游牧生活。与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不一样的是,阿尔泰山是一座平均海拔达1000-3000米的山脉,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环境。其中,在一些地带就存在着一种”逆温“现象,这是大气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的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但是山中的空气下沉,隔绝了外来流动的风,因此这些地方尤其是山谷会比其它地方更加温暖。
对于牧民来说,这样温暖的山地草原,是牛羊熬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重要的保障。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牧民就要打点行囊,带着家人,将需要的物资装载在骆驼之上,开始了漫漫的冬季转场之旅。
▲随着春天的到来,草原开始变得绿意盎然,牧民再次踏上转场之路。摄影/贺振平
如果说冬季的转场是因为气候问题,为什么还会有春秋两季的转场呢?为什么不把牛羊一直放在山谷之中呢?这是因为牧羊人世代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一年都在山谷里放牧,羊群会在夏秋两季就吃光了牧草,冬天就无法保证充足的食物,因此春秋就要离开山谷,走到山上和平原之上放牧。
此外,羊在每个季节的健康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是:夏肥、秋壮、冬瘦、春死。这是因为夏天水草最为丰美,能够养出膘;秋天的草开始枯黄,羊拼命进食准备熬冬;冬天的时候只能靠着有限的草料维生,开始消耗积攒的脂肪;到了春天,不少羊开始交配生羊羔,但是营养太少了,容易死亡。
为了在最大范围保证羊的生存概率,要尽力保证每个季节的牧草供应。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就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夏季的牧场要在凉爽的山上,在生长期更短的草地进食;而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前丘陵草原留在了需要养膘的春秋二季;而温暖的山谷地带,只能用于冬天放牧,不能被羊群过度进食。
可以说,转场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依照牧草分布规律和牲畜的生长需求,衍生出来的重要生存方式。
▲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牧民将牛羊向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驱赶。摄影/叶尔江˙木哈买提
牧羊之外,可可托海还有另一个世界
在很早以前,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就发现了许多璀璨的宝石,例如绿柱石、海蓝宝石、锂辉石、紫水晶、芙蓉石、石榴石等等。只是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些漂亮的小石头,其实源于阿尔泰山的重要稀有金属矿带。
距今约3亿年至1.3亿年间,地壳深处的花岗岩浆缓慢冷却,不同的矿物组合依次先后形成粗大的结晶体,并导致矿物分带和有用金属矿物的富集。随着地壳运动,这些花岗岩往上抬升,形成了今天的阿尔泰山。
▲据调查,在整个阿尔泰山花岗岩的分布面积占到了约40%,形成了巨石峥嵘、奇景迭出的地貌景观。摄影/郝沛
在上世纪30年代,不少科学家都在额尔齐斯河的下游发现了高含量的稀有金属元素,由此推断河流上游存在规模巨大的稀有金属矿带。何谓稀有金属?锂、铍、铌、钽、铷、铯等在地壳中含量稀少的金属,它们在科研上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溯流而上,人们最终发现了可可托海这个宝藏之地。
这里的矿带具有完整的10个环状矿物分带,矿脉中发现的矿物竟达84种,还包括了极为罕见的磷钙钍矿、铋钽钛铀矿,种类之多世所罕见,堪称一座矿物博物馆。尤其在1978年,可可托海矿务局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随后由国际矿物命名组织进行切割鉴定,确定其是世界上唯一一块独有的矿物,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从此之后,可可托海便成为了世界上研究稀有金属矿的经典地区。
从20世纪至今,人们在可可托海进行了大型的露天阶梯式采矿,挖出了巨大的采矿坑,直径达250米,深达140米。与此同时,由于毗邻额尔齐斯河,地下水不断渗流到采矿坑中,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巨型人工湖,也是西北少有的金属矿山遗址奇观。
▲在可可托海的三号脉,地下水将矿坑充满后,形成了水深达90余米的人工湖。摄影/杨建
除了矿藏,可可西里还有另一个奇迹景观——卡拉先格尔。在1931年8月11日凌晨,在可可托海以南的卡拉先格尔一带,发生了8.0级大地震,也就是地质学上著名的“富蕴地震”,造成了长达176公里的地震断裂带,南起青河县的阿尔曼特山,北达可可托海盆地。
这一次8.0的地震,带来了当地大规模的崩塌、地裂、沉陷、喷沙、冒水等现象,震中附近的地表最大的水平错动距离在20米以上,最深的地裂缝可达10米,并因山体的断裂崩塌,在卡拉先格尔山的东侧形成规模宏大的断裂崩滑面,还露出高度在60米以上的断层悬崖,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震活动遗址。
▲北起可可托海北部阿尔泰山区,向南沿阿尔泰低山区西南边缘延伸至乌伦古河畔,地震断裂带长达176公里。摄影/杨建
更难得的是,可可托海地处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量稀少,加上当地居民数量不多,因此富蕴地震在地表形成的断裂、断陷遗迹,少有流水侵蚀和人力影响,整个地震遗迹保存十分完好,是世界上最好的地震断裂带现场观察地区。在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从额尔齐斯河到牧羊人,从国家宝藏再到地震遗址,在边疆之上的可可托海,既有绝美的风景,也有神奇的地质故事。今天,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传唱着浪漫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不妨也去当地,邂逅真正的可可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