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默转历史]  到哪个朝代,中国人今天吃的主食就差不多都有了?
本頁主題: [默转历史]  到哪个朝代,中国人今天吃的主食就差不多都有了?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罗默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7872
威望:4051 點
金錢:21718 USD
貢獻:100 點
註冊:2019-02-20

[默转历史]  到哪个朝代,中国人今天吃的主食就差不多都有了?



“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的这番话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社会的发展也是其中一个方面。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人今天吃的主食类型,在宋代已经差不多齐备了,后世都只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说到宋代饮食,从最基本的讲起,首先就是要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所以首先就要说主食。

现代中国的主食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宋代时也差不多,北方的主食以麦与粟为主,也就是面和小米;南方以稻为主,即大米。(按:北宋因为社会富裕,物流发达,北方吃米的也不少。)

宋朝的粥和饭


稻米和粟米的做法花样不多,无非煮饭煮粥而已。而麦由于普遍磨成面粉,可塑性极强。

粥和饭应该是最基本的吃食了,上到天子王孙下到平民百姓,只要不是没东西吃的灾民,应该都是要吃的。各类谷物都可以熬粥做饭。宋人已经用“大米”和“小米”的称呼来区分稻米和粟米了。

宋代的饭的吃法与今日差异不大,都是以饭为主食,配合各种菜肴,饭菜分开,饭是饭菜是菜。而类似于今天饭菜在一起的盖浇饭,宋代也是有的,如“社饭”,是供祖先用的,在饭上铺着“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这些东西切成的片,另外还有北宋东京南食店里卖的“煎鱼饭”和川饭店的“生孰烧饭”,还有南宋临安的“石髓饭”、“大骨饭”、“泡饭”,都可以体现饭菜相混。

 
古代盖浇饭——社饭


大米饭和小米饭今人都能理解,而宋人常吃的饭还有一种“麦饭”,历史很悠久了,汉代就有光武帝过滹沱河吃麦饭的典故。但是麦饭口感差,历来被视为穷人的主食,如果官员士大夫吃麦饭,就很可能被树为艰苦朴素的典型。另外在居丧期间,为表示哀悼,各个方面都要有体现,比如穿衣只穿粗麻布衣,而吃饭就可以用吃麦粥来表示哀恸。

在江南水米之乡,稻米充裕,连普通百姓也是不吃麦饭的,比如南宋时江西抚州,一向田土丰宜,盛产水稻,吃大米饭吃惯了,吃不惯粗粝的麦饭,所以既不肯吃也不肯种,当地官员有时为了救荒,还要劝种麦子。

粥相比于饭显得更加廉价,赈济饥民时是首选。若以其为唯一食品,显然也够艰苦。范仲淹年轻时读书就很艰苦,自己熬小米粥,等粥凝固了,再划成四份,早晚各吃两份,这个故事也就不免成了艰苦奋斗的心灵鸡汤。

然而除了日常的粥之外,特殊的节日还有特定的粥。比如腊月初八食“腊八粥”的习俗就始于宋朝。这种粥本来是北宋开封各大寺院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全城百姓在这一天也用各种果子杂料煮粥,称之为“腊八粥”。南宋除了继承腊八粥之外,腊月二十五又有“人口粥”,用红豆煮成,用来祀食神。

宋朝的饼


宋代的纯面食一般就是饼和面。

其中饼的概念与现在不同,我们当代只把扁圆形的面食称为饼,而宋代的饼则可以涵盖几乎所有面食,因为“饼”从“并”,本义就是“面和在一起”。所以用火烧着吃的叫烧饼,在水里煮着吃的叫汤饼,呈条状的叫索饼,用笼屉蒸着吃的叫蒸饼。

不过自从宋仁宗赵祯即位以后,由于“蒸”与“祯”在宋代读音相近,为了避讳,宫中人都将“蒸饼”改称为“炊饼”,这种叫法也流传到民间,但同音字毕竟不是同一个字,法律上来讲并不犯讳,于是两种叫法都有。

所以炊饼就是蒸饼,就是《水浒传》里的武大郎走街串巷叫卖的这个吃食,应该类似于现代的馒头,但应该会比馒头更扁,因为其量词一般为“枚”。而宋代称为馒头的,又叫笼饼,是带馅儿的。面条虽然仍然可以叫汤饼或索饼,但宋人已经习惯把这类直接叫“面”了。

 
武大郎炊饼


北宋开封有专业的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油饼店一般卖蒸饼、糖饼,以及装在盒子里类似点心的饼类;而胡饼店卖的饼一般表面上有胡麻,类似于今天的烧饼。

开封城内著名的饼店有“曹婆婆肉饼”、“张家油饼”、“郑家油饼”等。

南宋首都临安城里所卖的饼更加花样繁多,有秤锤蒸饼、睡蒸饼、千层饼、鸡头篮儿、鹅弹、月饼餣子、炙焦、肉油饼、烧饼、火棒、小蜜食、金华饼、市罗、蜜剂、饼餤、春饼、胡饼、韭饼、乳饼、菜饼、芙蓉饼、荷叶饼、辣菜饼、焦蒸饼、羊脂韭饼、七色烧饼、猪胰胡饼、宽焦薄脆、白肉胡饼等。

就看这琳琅满目的名称,也可以想见,千年前的开封和临安,各色小吃的种类数量一点都不亚于现代。

宋朝的面条和米粉


面条虽有汤饼、索饼等貌似更加正规的称呼,但在宋代已经可以直接称为“面”了。

其下又可以另分出其它名目——“淘”(过水面)、“冷淘”(凉面)、“棋子”(形如棋子的面食,估计是有点像现在的疙瘩汤)、“燥”(带肉末或肉丁的面)。

北宋末年开封的“分茶店”卖“冷淘”、“罨生软羊面”、“桐皮面等”,“南食店”里卖“桐皮熟脍面”,还有“川饭店”的“插肉面”、“大燠面”。南宋临安的分茶店卖有“鸡丝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拨肉面”、“炒鸡面”、“大爊面”、“子科浇虾燥面”、“三鲜棋子”、“虾燥棋子”、“虾鱼棋子”、“丝鸡棋子”、“七宝棋子”、“抹肉银丝冷淘”、“笋燥齑淘”、“丝鸡淘”、“耍鱼面”等。普通百姓还吃“血脏面”、“薤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等。

 
冷淘在宋朝是高级美食


恐怕当今的方便面厂商都开发不出这么多不同口味的面。

还有索粉就是今天的米线或米粉。而“米线”这种叫法,最早见于南宋谢枋得的诗《谢人惠米线》:

玉粒百谷王,有功满人寰。
舂磨作琼屑,飞雷落九关。
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
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
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
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
包裹数十里,莹洁无点班。
兴师远持糒,此物正可颁。
千万一日饱,不费金数锾。
长安权贵人,五鼎靳笑颜。
玉食过九重,恨无土宇版。
岂知有琼糜,天雨到市闤。
愿献空峒帝,马迷龙难攀。


主要说的是米线这东西既好吃又好看又不贵,实乃佳品。

带馅的面食既有叫“馒头”的也有叫“包子”或“包儿”的,还有叫“夹儿”或“夹子”的,另外还有“春茧”。

不知道宋代的馒头和包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如果有的话,猜想应该就是馒头皮更厚一些吧,因为古人多有用“厚皮馒头”来比喻写文章不切中重点的毛病。

馒头在北宋时期属于高档次的食品,用来招待客人很有面子。其馅料也十分丰富,如羊肉、蘑菇、笋肉、蟹肉、笋丝、菠菜果子、姜糖、辣馅、七宝、酸馅等,另外还有灌浆馒头、杂色煎花馒头,估计就是“开封灌汤包”的鼻祖吧。开封城内著名的馒头铺有万家馒头铺、朱家馒头铺等。

包子的种类据记载则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七宝包儿”等。

而夹子又叫夹儿、夹饼,类似于今天的馅饼,还很可能就是唐代时从吐蕃传入的饆饠(毕罗)。种类有“素夹儿”、“鹅眉夹儿”、“细馅夹儿”、“笋肉夹儿”、“油煠夹儿”、“金铤夹儿”、“江鱼夹儿”、“肝脏夹儿”等。

春茧应该也就是今天的春卷。春茧有“活糖沙馅诸色春茧”、“米薄皮春茧”、“子母春茧”等。

其它的米面食品还有糕、团子等。

糕是经过更精细加工的米面食品,宋人也称其为“从食”,相当于零食、小食品。种类同样十分繁多,有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线糕、间炊糕、干糕、乳糕、重阳糕、社糕。

团子是以糯米为主要食材的食品。包括豆团、麻团、澄沙团子、炒团等。另外当然还有端午节的粽子。



赞(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2-16 06:2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22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