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3大最顶级农业国家
世界11大农业强国有中国、美国、印度、法国、德国、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巴西、新西兰(排名不分先后)。狭义农业通常是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也属于第一产业。
下面来依次分析一下这11个农业强国的实力。
一、中国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过去三十年来年均增长率近10%。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中国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中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家,与英、法、美、俄并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截止2018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432,960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位,惊叹的是,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中国西部耕地面积比较小,零星分布。中国的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和印度。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达到14亿,因此,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仅仅排在126位之后,人均耕地仅为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约2.5亩)。
印度人均耕地面积是我国的1.2倍。 目前,我国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
地形和气候都适宜种植的土地才能称作为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相当于135万平方千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东部季风区,并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
地球上1亿4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1500万是可耕地,加上森林过度砍伐,土地荒漠化严重,比如马达加斯加的高原上因为过度的游耕已导致严重的荒漠化。
中国及印度是世界仅有的两个人口超10亿的国家,虽然农业机械化和集约程度还有待提高,但中国能养活14亿人口这一点来看,对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强国。
早在2016年,中国农业用地面积(农、林、牧、渔总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达到了528万平方公里,曾占世界比重10.85%。
19世纪以前,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田赋约占财政收入的80%。民国时期田赋仍然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比如1916年的田赋总额约占财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后,农业税虽是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但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显著下降,1952年尚占14.7%,1980年后连续5年都没有超过2.5%左右。
二、美国
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国土面积963万平方公里,人口3.2亿。
美国是美洲第二大的国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若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为963万平方公里。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6291万公顷,其中耕地达19745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151万公顷)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人均耕地0.7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2.9倍。
美国大约有7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大面积分布的方式集中在大平原和内陆,非常适合农业机械化生产,并且土壤大多为草原黑土(包括黑钙土)、栗钙土和暗棕钙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尤其适宜农作物生长。再加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且非常均匀,气候多样化,因此,资源比较富足。
美国十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拥有四大研究中心,130多所农学院,56个州农业试验站,57个联邦与州合作的地区性推广站,拥有农业合作推广机构3300多个,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9600名农业科学家,大约1.7万人的农技推广人员。
美国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美国农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美国“精确农业”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快速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不到3%,养活了3亿多人口,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耕地面积长期居世界第一,美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为80公顷。美国农业的鲜明特点是“地区特性化”,比如美国的中央大平原是小麦产区、玉米产区、棉花产区、混合农业产区,五大湖地区是乳畜产区,墨西哥湾沿岸的亚热带作物带,西南部是水果和灌溉农业区,干旱地区是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地区特性化”是美国农业生产效率极高的重要原因。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六十年代,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农业就已经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
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农业实行了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率始终在世界居于前列。
美国的现代农业涉及很多学科,比如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学科门类,美国的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支持等产业融为一体,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相互紧密结合的产业化体系,是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化综合体。说白了是一个面面俱到的“农业综合体”。
美国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高产出和高商品率特点,形成了比较高级的现代集约化、高度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农业形态,并且形成了以农工综合企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了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链。
三、印度: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印度的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印度经济以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等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据欧盟报告:印度已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因为印度的气候类型是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中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频繁,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在第一产业的农业结构中,印度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因受到强烈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平衡,因此,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几乎是“靠天吃饭”,再加上人口太多,导致近1/4的人口无法满足温饱。
事实上,印度耕地数量比中国多,日照和雨水比中国充沛。印度水稻一年三熟,发展农业的各方面自然条件都比中国优越。但是,印度农业远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比如中国的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比印度高出将近50%,水果产量也是印度产量三倍。印度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是西北边境的旁遮普邦,不过其农业的平均产量,只能和中国普通农业省的平均水平差不多。
印度农业传统优势领域是棉花,堪称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农业产出,但其生产能力也不如中国。很长时期里,中国始终都是世界第一大棉花生产国。一直到2015年后,由于国内储棉过量,主动大量削减棉产量,头号棉花生产国才换成了印度。在茶叶生产方面,中国是世界头号茶叶生产大国。
四、法国
法国农业极度发达,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大国,农业总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农产品出口量长期位居欧洲第一位。法国农业主产小麦、大麦、玉米和水果蔬菜。法国葡萄酒的产量雄居世界首位。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法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因此,农业的生产效率很高。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实现顺差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欧洲排名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巨头有24家就在法国,世界排名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巨头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高达11%。
法国国土面积为54396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海外领土面积为632834平方公里。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法国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
法国历史上始终都是欧陆农业强国,法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二战后,法国农业逐步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传统农业向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为重要主要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法国的领土面积并不大,但法国的粮食产量却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国,是闻名遐迩的农业大国及强国。
从1950年开始,法国就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到1970年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21年时间里,法国农业拖拉机增加了近9倍,收割机增加了32倍。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经20多年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法国农业一举成为在世界上能够与美国比肩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量第二的农业大国。
据统计,法国的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非常大。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曾经说:“越来越多的医生、记者、企业干部等中产阶层后代选择务农,甚至出现了土地供不应求的状况,一些年轻人想当农民而不得。”
原因是法国政府持续不断出台农民收入保障机制,再叠加法国拥有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特别是法国不断在农业的经营模式、专业化、产业化、智慧农业等层面上持续政策发力。
在农业生产中,法国政府占据了农业服务的主导地位,比如定期公布农业生产信息、管控农业生产销售环节正常秩序,并且根据国际大宗商品及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化,为法国农民提供最新的信息及建议等。
法国农业部主要负责农业生产领域的工作,但同时,法国的经济部、外交部等其他部委也同样不失时机地为法国农业及农民提供最新的信息。
法国90%以上的农场主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其年营业额能达1650亿欧元。法国农业合作社已形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网络,其中很多农业合作社以联合组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型农业和食品企业集团,比如法国种业巨头利马格兰集团。
法国每年10%用于研发的资金都投入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数字科技是维持法国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法国政府在这方面也不遗余力,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农业科技研发。
在法国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下,法国农业正在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法国农业生产因此获得了“类工业”的重要属性。
五、德国
德国农业生产也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平均每个农民可以养活140个人,德国只用2%的劳动力就能够管理全国总面积一半的农业用地。德国在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德国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
德国的农业极为发达,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农业就业人口大约85.5万左右,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2.12%。2013年共有农业用地1669.9万公顷,约占德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农田面积1187.6万公顷。
德国在农机组合播种设施方面,德国的农业播种机在整个播种过程中仅一个人操作即可,农机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德国农机制造商在细节方面的考虑非常全面,德国的农机上会配带洗手液及专门用来洗手的龙头,每个设备连接处都有非常清晰的图案说明,告诉你如何使用,比如播种的深度,下种子的速度、数量全都可以调整,并且操作简单,农民往往控制几个按键就可以运行,这种高科技设备让农业种植变得非常简单。
在农业喷药方面,德国的喷药的设备喷洒的药量,喷洒的速度都能够调节,工作效率非常高,在灵活喷洒时,把一杯果汁放在上面也不会溢出来,无论是在田间地头,都可任意折叠。
在蔬菜及水果自动收割机方面,德国的机械设备可以自动、大面积的快速采集草莓,在此过程中浪费非常少。德国还有自动收割胡萝卜机,工作效率也非常高,还有自动采摘西红柿机械等等,几乎应有尽有。
德国在养殖方面,德国农场养殖已实现了规模化。德国人对于养殖场的温度,通风等方面控制得十分严格,绝大部分饲养喂食工作会通过机器设备完成的,比如养猪,德国人会及时掌握猪的体温,通过数据分析猪的健康情况;在动物粪便这块,农场里面会有一些全自动的机器人帮助收集完成,大幅节省了人力,工作效率很高。
德国研制的机器能够除草、能够嫁接植物,甚至于比人工速度更加快,而且其技术先进并且与GPS结合,农技师往往带机器人在田间地头走上一圈,然后定位,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提前制定好相关数据,机器人会自动对田地进行监视,当田地里面的杂草长多时,机器人就会自动喷洒除草。
德国农业无人驾驶方面也非常先进,采用无人驾驶机器,首先提前设置好的程序,提前设置好耕地的指令、耕地的面积、耕地的路线,然后所有工作交给机器完成,误差也非常小。
德国的城市与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差距,甚至于没有农村的概念。在德国,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基本上是免费的,并且还有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有偿服务组织补充。德国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农业已实现高度机械化。德国在小麦、谷物的生产、收储、牧草的收割、翻晒、起堆、打包等作业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程度之高令人咂舌。
六、日本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誉为“千岛之国”。
日本陆地面积大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的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于日本,在日本全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据统计,世界全部里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
日本只有12%可耕地,为了弥补耕地少,日本采用了系统化耕作零碎地,这个措施,让日本达到世界最高的精密农业成果,尤其是单位土地产量世界第一,达到粮食自给率50%仅仅用了56000km2(1400万英亩)农地。因此,日本农业一个“简单”的方式创造了叹为观止的成就!
农业在日本,属于高补助及重点保护产业。日本尤其鼓励小规模耕作,而不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的耕作。
在日本,尤其是稻米属于高保护产业,并且制定了极高的490%关税,用来避免受到外国米的冲击。日本在1988年之前,还把进口配额限制在7.2%总消耗量之下,新的规则公布后关税大幅提高到778%。
日本的小麦、黄豆等往往都是外国进口,日本是欧盟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家。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国。最受欢迎的有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牡蛎、秋刀鱼、鲔鱼和日本鰤鱼。日本至今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渔船船队和全球15%的渔获量占有率。
日本农业鲜明的特点就是“精耕细作”,但与我们古代的精耕细作有很大差别。日本农业具有精细化特征,并且体现在管理和农业技术上。日本尤其擅长改良农作物来提高农业效益,创造出许多优良品种,比如红富士苹果。
日本农副产品品质十分优良。在日本,不管是普通农家农产品,还是新优农产品,几乎都是色泽亮丽,并且规格统一,令人赏心悦目。
日本待销的农产品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几乎没有散装,根本看不见带泥、带枯叶出售的。农产品包装箱上不但印有产品名称、产地,甚至还有生产者姓名。
日本对于蔬菜保鲜十分注重,比如白菜有卖整箱卖的、有一颗的,也有切成半颗或四分之一颗的出售的,并且全都用塑料纸密封包装。如果切开的白菜当天卖不掉,晚上就必须扔掉。
比如辣椒、萝卜、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等全都是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货架上。
日本政府除对大米的生产和流通实行干预保护外,对其他农产品一律放开。
日本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极为追求产品质量。在日本,无论种植任何农作物,都能体现出日本农民的“工匠”般的细心及精致。日本对农作物的培育管理甚至比苗圃、花圃还要精细,犹如花卉盆景一样。因此,国际上称日本农业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并非浪得虚名。
日本农民对农产品品质拥有刻意的追求,比如在梨园,每根梨树的枝条都被绑在钢丝网上,引导其平行向四周伸延,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和空间。由于日本农民始终坚持科学栽培,因此,梨个儿大味美、每只梨都在0.25千克以上。
日本农业生产拥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分工。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个地区的农业特色,每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看家产品,并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组织起了日本农业经济的网络框架。
日本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极为明显。通常来说,日本的农民都是真正的专业户,种草莓的就种草莓,种番茄的种番茄,农民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会超过3个品种,生产出的几乎全部为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高。因此,日本农户表现出的不是“小而全”,是“大而专”。
日本农户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大,往往一个农户全家2~3个劳动力,却拥有土地50~70亩,个别的农户可以达到200多亩,因此,一个农户往往就是一个小型农业企业。
在日本,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高,每个农户都拥有很多不同的农机具,比如收割机、喷药施肥机、土地起垅机、产品清洗包装机等。
日本对于资源保护极为重视,特别是在耕地保护方面。在日本,耕地保护不仅体现在“量”的保护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
“质”的保护上。
在日本农村,几乎所有刚刚翻耕过的耕作层均呈深褐色,土壤粒结构良好,土质细并且均匀,犹如海绵。
日本不但使用有机肥,也使用化肥,但使用的都是专用复合肥,并且根据不同的作物品种,复合肥的配方也不同。
日本土质非常优良,来自于土地的独特的配套设施,不管是种花还是种菜,绝大多数农田的田垄下都埋有水管,地干旱时,打开水龙头就随时灌溉;叶面的灌溉和施药则是通过大棚顶端的管道喷雾。因此,先进的生产设施对土壤的保护和土质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农业的集约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是日本农业十分发达的原因。更加可贵的是
,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壤匮乏,平原面积狭小,耕地极为有限,人口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尤其缺乏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全国人均耕地只有0.044公顷,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仅0.274公顷,但令人惊奇的是,日本农产品出口逐年在攀升。
日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早在1996年收获就达到了机收的85%(其余为割捆机收)。日本在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联合收获机械等很多方面都位居世界领先水平。日本每公顷农用地拖拉机功率甚至比美国、英国、法国等高度机械化国家投入多更(每公顷农用地拖拉机功率:日本8.0kw、美国0.4kw、英国1kw、法国1.6kw、意大利1.5kw)。
日本拥有农机生产企业有近千家,虽然小企业多,但不乏全球著名的大品牌,比如日本农业机械主要生产供应集中在著名的久保田、洋马、井关、三菱四大农机公司。
闻名于世的久保田和洋马等公司能够生产很多农机具,从育秧到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械、水稻收获、脱粒、干燥、运输等各类农业机械。比如著名的久保田的SR—331KH温室育苗播种设备、KS—560C/84C育苗器、SPA65型高速插秧机、S1—6HD两轮步行式插秧机及PRO481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
比如洋马农机公司的轮式拖拉机系列、GP6乘座式插秧机、AP600步行式插秧机、机动喷雾机、CA160、CA215、CA355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CA600、CA700、CA1200 自走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洋马公司还成批生产1行与2行割捆机和自走式脱粒机,同时也生产成套干燥与碾米、计量、检查设备。
洋马公司还特为中国开发了Ce —1人民号联合收割机。
比如著名的井关公司的拖拉机、育秧设备、水稻插秧机、半喂入收割机和收获后加工设备如烘干机、碾米机、计量分选机也非常齐全。
此外,日本农机具企业还生产蔬菜栽培用机械,比如自动育苗播种装置、蔬菜插秧机、自动嫁接装置和乘座式田间管理机等。这些都代表了日本现代农业世界先进的装备水平。
为了解决日本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早在1947年11月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成立另外全国性集体经济组织“日本农业协同组织”。农协极力维护农民权益,为农民提供包括生产资料供应、销售、生产指导、仓储运输、金融、保险、农业信息及福利文化等综合性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农协在技术指导及推广等多方面的所有事务全都是免费的。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基层农协机构有700多个,全国99%以上的农民都已加入了农协。农户7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从农协获得的;农业资金也是依靠农协下属的信用部门来提供,并且农产品的初加工、存储和运销也大幅度依赖农协的渠道。
日本的农协已成为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催化剂,极大的推动了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
七、荷兰
荷兰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世界水平的人工环境技术。荷兰地理纬度较高,农作物光热条件不足,因此,需要依靠人工构造优良的农耕环境,比如荷兰的智能温室能够为农作物创造最好的生长环境,荷兰农业就连二氧化碳都可以由人工控制。
荷兰国土总面积达41864平方千米。荷兰国土南北最远端相距约300千米,东西最远端距离约200千米,总面积为41864平方千米。沿海有1800多千米长的海坝和岸堤,海岸线长1075千米。
荷兰自十三世纪以来共围垦了大约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荷兰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现如今的荷兰国土面积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土地低平是荷兰地形最突出的特点。全境都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为“低地之国”,主要原因是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
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过407.5人/平方千米。荷兰人利用不适于耕种的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曾经达到人均一头牛、一头猪,强势跻身于世界畜牧业最发达国家的行列,畜牧业仅次于丹麦。
荷兰人在沙质地上种植马铃薯,并发展薯类加工,世界种薯贸易量的50%以上都是从荷兰出口的。荷兰的花卉闻名遐迩,是荷兰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荷兰共有1.1亿平方米的温室用于种植鲜花和蔬菜,有“欧洲花园”的美誉。荷兰把“最美丽的产品”送到全球各个角落,荷兰的花卉出口一度占全球花卉市场的40%~50%。
荷兰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在荷兰的农业构成中,畜牧业占了50%,园艺业占38%,种植业占12%。早在2005年,荷兰曾经创造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789.3亿美元的记录。
荷兰面积仅约41500平方千米,但荷兰却有110平方千米的土地用于种植鲜花和果蔬的温室,因此,享有“欧洲花园”的美誉。荷兰花卉年出口额达100亿欧元,出口量占国际市场的60%。
荷兰还是世界上奶酪产量最大的国家,其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豪达奶酪交易中心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其运营时间已有300多年之久。
荷兰是一个人口非常稠密的小国,每平方英里大约有1300多名居民。因此,荷兰发展大规模农业几乎需要投入所有的资源。事实上,
荷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出口国,而其国土面积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270。荷兰农业一个典型的案例。比如荷兰农民伯恩的生产数据证明了荷兰“精准农业(precision farming)”的巨大潜力。
根据统计,每英亩(约合0.4公顷)土豆地的全球平均产量约为9吨,而伯恩的产量超过20吨。引人注目的是,如此高产,伯恩的投入却极低。
早在20年前,荷兰人就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国家承诺,荷兰的口号是:“用1半资源生产出2倍的粮食”。从2000年以来,伯恩和许多荷兰农民都减少了关键作物对水的严重依赖,减少幅度一度达90%。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人几乎完全放弃了在温室中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并且荷兰的家禽和家畜生产商已将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了60%。
荷兰的威斯兰德已成为“温室之都”,这里的大量人工照明给这里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氛围,这样的温度控制农场可以全天候种植农作物。
在荷兰的主要农业区,几乎没有成片的土豆地、温室以及养猪场,也没有很多的摩天大楼及生产企业或城市的大幅扩张。但荷兰全国超过半数的土地都被用来搞农业和园艺。
在荷兰,经常看到有很多巨大镜子在乡间呈现阳光照射下的闪闪发光,事实上,这些是荷兰的温室建筑群,其中有些占地达175英亩(约合70公顷)。
荷兰很多可以控制气候的农场距离北极圈仅1600公里,但荷兰已成为西红柿出口的全球领导者。
荷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和洋葱出口国,全球第二大蔬菜出口国。在全球蔬菜种子贸易中,超过1/3的种子来自荷兰。
在30多年时间里,荷兰成为番茄产业的世界领袖(平均产量),其每公顷番茄产量比其他国家的地方更高。尼日利亚是番茄种植全球第三大国家,但是产量却很低。
荷兰农业主要依赖于温室,农民可以控制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并使用很少的资源(如水和肥料)。
荷兰往往通过地热含水层产生的热量来供热,在荷兰至少有一半的地区这样。荷兰唯一的灌溉水来自于雨水,比如荷兰农民泰德精心管理的种植,从他的纤维根植物中收获每公斤番茄需要不到4加仑的水,而在开放的田地里则需要16加仑。
荷兰育种家Rijk Zwaan的销售目录中,有超过25种蔬菜高产种子,许多蔬菜都能自然抵御主要害虫。海伦·博斯(Heleen Bos)负责该公司的有机账户和国际开发项目。她介绍:Rijk Zwaan在温室中播下番茄种子,成本还不到0.5美元,但却可以产出70多公斤番茄。
荷兰令人惊叹的高科技农业主要表现在玻璃温室农业、园艺花卉、生物防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
在荷兰的农业构成中,畜牧业50%,园艺业38%,农田作物12%,特别是园艺与农田作物之和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两个领域也受到世界的瞩目。
荷兰发展世界一流玻璃温室农业,起源于荷兰的“先天不足”。
荷兰土地资源有限、光照不足,荷兰一年可见太阳时间曾经不超过70天,如此条件没有成为制约荷兰农业发展的阻碍,相反,从50年代始,荷兰温室技术起步,荷兰人依托玻璃温室技术,突破了技术限制瓶颈,让这个面积仅有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一跃成为全球农业强国之一,创造了农产品出口全球第二的奇迹。
荷兰在玻璃温室环境控制方面,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其中包括光照系统、加温系统、液体肥料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补充装置以及机械化采摘、监测系统等。
玻璃温室全自动化、叠加先进的技术,荷兰人生产出的作物极为高产,且品质非常高。 荷兰的花卉从育种、育苗、生产、交易和流通等,其产业链十分完整,各环节科学分工、高效联接。
荷兰大约有80%的农民已使用GPS系统,由荷兰政府提供卫星支持,利用捕捉的农田信息,对农田状态进行科学分析。荷兰人通过无人机等方式收集田间信息,搜集储备信息量,来分辨益害行为,因此,更精准、更有效地给出科学合理建议并进行综合病虫害治理。
在荷兰的设施农业中,生物防控及天敌的应用极为普遍,化学农药使用比例较小,控制在10%~20%左右,物理和生物防控比例大致在60%~80%。
荷兰对付害虫,并不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而是引入无害的害虫天敌来消灭,这已经成为荷兰农业生产中十分普遍的防治方法。
在很多温室大棚中,在一些作物叶片上能够看到许多捕食螨虫害虫的天敌,这种利用自然生物链的天敌方式,最大程度地恢复天然环保的环境。
在荷兰设施栽培中,无土栽培比例高达80%,而园艺的无土栽培比例高达90%。并且普遍采用岩棉做栽培基质的全岩棉营养液栽培模式,这样可以避免水分流失或渗漏。
八、丹麦
丹麦只有4.31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占国土面积的62%。丹麦有560万人口,农业人口约为1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左右,却生产出可供养1500万人口的粮食。也就是说,一个丹麦人能生产出3个人的粮食份额。
丹麦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农牧渔业及食品加工业发达,有欧洲乳酪市场之称。丹麦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率居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农畜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外,约65%供出口。丹麦的猪肉、奶酪和黄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最大貂皮生产国之一,有貂场1555个,2011年产貂皮1400万张。
丹麦是欧盟最大的渔业国,捕鱼量约占欧盟捕鱼总量的36%。
丹麦的有机农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对有机使用国家认证标志的国家,丹麦15%农用地将种“有机”农作物。
由于丹麦政府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严格监控和坚强保障,丹麦出产的猪肉、牛肉、牛奶和乳制品、家禽、方便食品、糖果和蔬菜畅销全球,有机农业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重要原因是丹麦把有机农业的安全放到独一无二的地位。
丹麦的有机猪肉享誉世界,丹麦66%以上的粮食、黄油、猪肉、牛肉等农产品出口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到欧盟的农产品占60%,因此,丹麦素有“欧洲食厨”之称。
丹麦严格限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丹麦政府就制定了相关法律,限制化肥和农药滥用。
丹麦的农药税高达54%。1986年,丹麦制定了第一个“农药作用计划”,确定在1997年之前,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50%。但由于该计划受到了相当部分农场主的反对,因此效果不明显。90年代初农业部门检查时发现,农场主使用农药一共有213种,但仅仅有78种是经过政府批准的。
1996年,丹麦政府果断实施了农药税,对农药的征税率为54%,除草剂与杀菌剂的征税率为33%,其效果立竿见影。
丹麦法律规定,大于30公顷的农场只能由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购买。农场主不得向子女赠送或馈赠农场,子女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格购买农场。这个规定保证了农场主起点上高素质,最终目的是保证农产品质量。
丹麦政府出台政策,把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机构的食堂全部变成“有机食堂”。
丹麦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在全国下设95个地方咨询服务中心,平均18位农民就有一名专职农业专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
丹麦自1987年起使用100%的国家有机认证系统,并且免费,确保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所有经营者必须获得丹麦农业渔业局或是兽医及食品局的许可;所有有机经营商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检查,随时可能被临时抽检;所有的有机经营者都会在丹麦农业和食品委员会的网站上公布;该网站还公布检查报告,增大透明度。
早在1989年,丹麦就建立了国家有机标识体系,而欧盟2010年才建立标识体系。
在丹麦,农民意味着“富有”,因为平均每个农民的年产值,可以供养225个普通人。丹麦农业最大特点就是产业链完善,并且采用现代化合作社模式,从种植养殖,再到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一直到销售,都采取“一条龙”模式,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省成本。
丹麦的农业人员的素质水平都非常高,大都需接受初等教育10年,再接受农学院5年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农业人员。
九、以色列
以色列是世界上水资源和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国家 。以色列国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几乎90%的面积都是沙漠,可耕地面积仅占1/5,国土非常贫瘠,最致命的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以色列降雨极少,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上下,在内盖夫沙漠一带,年平均降雨量仅仅30毫米左右,雨往往还没有落地就在空中蒸发了。
以色列经过数十年的卧薪尝胆,但令人称奇的是,以色列成为了世界上农业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色列不但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成为了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并且成为仅次于荷兰的全球第二大花卉供应国,被誉为欧洲“冬季厨房”、“欧洲果园”、“欧洲菜篮”之美誉。
以色列的人均研发中心位居世界首位,以色列还赢得了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的赞誉,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人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比美国人还多。以色列还是全球人均创业率最高的国家。
以色列的农业成就令世界赞叹,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科技的运用。以色列拥有许多全球领先的科技,比如高超的育种技术,在欧洲,温室种植的40%的西红柿,都是使用以色列生产的种子,在有些国家,使用以色列种子的比例高达98%;
以色列拥有全世界出类拔萃的生物杀虫技术;据统计,以色列节水率及污水回收利用率高居全球第一! 以色列是滴灌技术的鼻祖;以色列拥有欧洲“冬季厨房”的美誉,比如领先世界的温室控制技术。
以色列农业极为发达,无土栽培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被誉为欧洲的后花园,以色列的瓜果蔬菜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催化剂,品种十分繁多。
以色列的灌溉技术、节水技术、育种技术、杀虫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沙漠养鱼技术等十几项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十、新西兰
世界银行将新西兰列为世界上最方便营商的国家之一 ,新西兰其经济成功地从以农业为主、转型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化自由市场经济 。新西兰的鹿茸、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值皆为世界第一 。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680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2.1%,国土长1,600公里,东西最宽处宽450公里,海岸线长6900公里。
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非常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让新西兰成为闻名于世的绿色王国。
新西兰水力资源丰富,全国80%的电力为水力发电。森林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9%,生态环境十分出色。新西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81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0%,其中630万公顷为天然林,180万公顷为人造林。
新西兰农业非常发达且高度机械化。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水果等。新西兰粮食不能自给,需从澳洲进口。
新西兰畜牧业发达,畜牧业生产占地13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乳制品与肉类是最重要的出口产品。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5%。
新西兰国家电视台曾进行过一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结果令人有些意外:农业学科不仅成为学生最愿意报考的几个热门专业之一,而且还入选就业率最高的三大专业。
十一、巴西
巴西是农牧业大国,农牧业是巴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巴西以国土面积、可耕地资源、气候特点等优势以及世界对农产品需求增长为依据,确定"以农立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巴西拥有优质高产良田3.88亿公顷,其中的9000万公顷尚未被利用。农村劳动力177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数的37%;农产品出口值390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40%,农业被视为拉动巴西国民经济的引擎。
巴西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均排名世界第一的有: 咖啡、酒精、糖、柑橘;
农产品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一的是: 大豆、牛肉、鸡肉、烟叶、皮革。此外,猪肉、水产品、棉花、生物燃油、玉米、稻米、水果、干果等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潜力。
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国家可耕地总面积为2.8亿公顷。巴西农业增产的潜力极大,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巴西的大豆产量已经超过了亚洲的大豆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1/5。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了巴西重要的外汇来源
巴西的牧场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广阔的牧场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巴西养牛的头数和牛肉的产量均占世界第2位,猪的头数名列世界第3位。
巴西的养禽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在肉类出口方面,巴西的禽肉和猪肉产量都占拉美国家的首位。
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