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在印度票房年度第一黑马《12年级的失败》
本頁主題: 在印度票房年度第一黑马《12年级的失败》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雷電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427
威望:496 點
金錢:21465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3-10-12

在印度票房年度第一黑马《12年级的失败》

十五年前,有一部印度电影,在中国大爆。
至今,豆瓣190万人打分,仍保持着9.2分的神级口碑。

稳居TOP250第14位。

它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
 

最近,这部神片竟然突然出了「续集」。
由同一位编剧操刀,同样直戳亚洲人的痛点。
口碑 也 很 炸裂 。

IMDB9.3分,豆瓣开分8.7。
在印度票房力压《奥本海默》,成为年度第一黑马。
 

评论区都大呼震撼。
「这片子不在中国上映等啥呢。」
 

 

因为它讲的,是中国人很有代入感的考公故事——
《12年级的失败》12th Fail

 

 

考公,无数中国人的一生之痛。
考公有多难,已毋须多言。
新闻报道中,每年报考人数、竞争难度都在创新高。

202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破300万,平均77人竞争一个岗位。
 

但,印度还要更夸张。
印度公考,号称「全世界最难的考试」。
据统计,2021年,约有97万人参加,招录岗位仅712个,报录比平均1362:1。
可以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此片就改编自印度考公人的真实故事。
上来就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印度的地狱级考公难度。
男主马诺吉,一个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
 

他拿到学士证后,就坚定了选择了考公这条路。
为此,他千里迢迢去大城市报名。
然而,一到目的地,他就瞬间泄了气。
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补习班,密密麻麻的人群,数百万颗和他一样跃跃欲试的心。
 

选拔难度也可想而知。
考公分为三个阶段,初试、复试和面试。
仅仅是男主的意向岗位,就有20万名竞争者,但只有一千多人能通过初试,一百多人能参加面试。
最后,只有25到30人能上岸。
 

考试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时政经济。
男主作为文科生,不仅需要掌握古典诗歌,熟练用英语分析政治局势,甚至 还要通晓火箭运行原理。
 

而且,印度的政治环境更加动荡。
之前,男主第一次报考时,就发生了一件极为荒谬的事。
临考前突然被告知,考试取消了。
原因是地方政府破产了,没钱发工资。
 

男主家境贫寒,全家都在温饱线挣扎,父亲和兄弟在外打工,赚的钱还不够自己糊口。
如果他不考公,就只能重复上一辈人的命运。
这里要插一句,不同于国内考公人大多只为求稳定,印度公务员的收入和待遇极为可观。
2023最新数据显示,印度人民月收入的中位数是27200卢比 (约合2354人民币) 。
而基础职位的公务员,月收入就近6万卢比,高级职位能拿到22万卢比,甚至更多。
而且印度公务员还配房配车,全家人享受医疗保障。
对男主这样的底层人民来说,称得上是「逆天改命」了。
所以男主刚毕业表示自己想成为公务员时,全家人都勒紧裤腰带支持他。
他们期待的不是一个糊口的工作,而是整个家族命运的转折。
 

可偏偏,赴考途中,家人辛苦攒给他的巨款被偷。
接着,男主又被告知考试取消。
因为不愿两手空空回家, 他选择挑战难度更高的国考。
但面对的是数百万名人的备考大军。

 

为了上岸,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一边打零工一边备考。
一天工作15小时,学习6小时,睡3小时,
除了向学长讨教经验,蹭培训大课,基本全靠自学。
在面粉厂工作时,他住在昏暗的磨房里,借一盏微弱的小灯读书。
 

在图书馆做保洁时,夜里才能得闲看书,经常困得睡倒在书架边。
 

凭借超人般的意志,他坚持到最后。
得知考上了的那一刻,他才卸下了所有负担。
眼里涌出泪水,两腿发软地瘫倒在地。
看的人也很难不为之激动,「流下了范进的泪水。」

 

 

 

但,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热血励志片。
就像片名,重点不是上岸,而是失败。
比起成功,男主最熟悉的是失败的滋味。
即使做好万全准备,也常常因为一时粗心,就被淘汰出局。
这种悔恨和不甘,大概每个经历过大考的人都能体会。
 

他的一次次失败背后,也是很多人难以上岸的深层原因。
出身不好,没钱上培训班。
自学不得要领,反复刷题,自然赶不上被一对一培训的富家子弟。
 

他没有家庭做后盾,需要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边上班边复习,精力显然不够。
 

一次次失败后,家庭压力,同辈压力接踵而至。

他的父亲看到他这么辛苦,却还是一次次失败,开始劝他放弃。
他身边很多人都开始放弃,人们都说,机会不会留给我们这种人。
他也渐渐没了动力……
 

最后男主的上岸过程也有特殊性。
他在最后一次失败后,已经决定要放弃了。
但因为他付出了太多,他身边的朋友反而都替他不值。
人们合力帮助他重启信心, 家境好的朋友把自己的房子和学习资源借给他。
他被全天候照顾,一门心思学习,才终于上了岸。
 

这一情节表面上是开了金手指。
但其实反而削弱了情绪爽感和励志效果。
道出了苦涩的社会真相,也让影片更具现实感和批判性。
寒窗苦读的成功学似乎已经失效了,最后还得靠「资源」。
 

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 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 ,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编剧。
这两部电影也都是他自己的制片公司出品的。
中间这14年,他拍过很多娱乐爽片,但都没什么水花。
直到《12年级的失败》回归到现实题材,才又爆了。
虽然同样涉及教育话题,但他没有老调重弹。
《三傻》中,他担忧的是教育模式的僵化,填鸭式教育无法真正让学生享受知识。
 

到了这部电影,问题已经不限于教育话题,而到了更为迫切的生存问题。
关注的群体也从《三傻》中就读皇家理工学院的中产和精英,转向了大多出身平平的普通公民。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12年级的失败》,影片的变化也折射出15年间印度社会的变化。
200 9年,印度曾定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鼓励海外高校在国内设分校。
到2015年时,莫迪政府更是下足血本,先后投入18亿美元,用来建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但因为教育腐败等问题,非但没能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水平,原本引以为傲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开始急速下滑。
同时,印度人口猛增,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公的鸿沟随之拉大,这就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年轻人找工作无望,越来越多人涌去考公。
印度公考的报考门槛很低,只要有学位,几乎谁都可以考,这也造成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或许是导演注意到了印度社会的变化,才决定拍了这个紧扣热点的电影。
本片男主,就像新时代的「三傻」。
他们都以其自身经历,揭露了犀利的社会问题。
《三傻》通过主角对应试教育的反叛,揭示了 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落后的医疗状况等现实问题。

这部电影 的主角,当然无法再像《三傻》的主角一样,抛开书本和试题,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的情况下,他反而要一直埋在题海里,和考试死磕 。
 

影片也借此更大胆地揭露了背后教育腐败、权力垄断的顽疾 。
校长带头贪污,侵吞教育资金,还和当地政府狼狈为奸。
学校只看升学率,为此,老师、校长还会主动帮学生作弊。
这甚至被视为当地的传统,没有人觉得有问题。
 

但影片的整体基调都是轻松愉快的。
两部影片中,同样设定了三人组的友情,有很多让人捧腹的情节。

《三傻》出了金句「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这部电影中有如出一辙的一幕。

当男主在朋友的帮助下成功上岸时。
没上岸的朋友反而心态失衡,一边拥抱着祝贺,一边又忍不住发泄怨气。

让观众的共情迅速从男主转移到其朋友身上。
 

 

结局也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三傻》中主角最后亲身证实了追求卓越的人自会被成功找上门。
这部电影中,虽然男主的选择是更加功利性的,他从一开始就冲着官位而去。
但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阶层跨越,打破高种姓人对权力的垄断,改变印度政府的腐败现状。
 

两部影片中有相似的面试场景。

《三傻》中的主角在求职面试时坦诚地说出自己被勒令退学的事实。
因为可贵的诚实,他反而被录用。
 

这部电影中,主角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被问及12年级的考试为什么没有及格。
有人曾提前告诉他,可以以家人的离世作为幌子。

但他选择如实告知,他那年因为作弊被抓了。
他坚持不再说谎,也坦然接受不被录取的可能,并计划考公失败后选择当老师。

「如果我不能成为照亮地球的太阳,我仍然可以成为一盏灯,照亮我的街道。」
 

同样的奇迹发生在他的身上,他的单纯和善良也打动了面试官,他最终得愿以偿。
从这一点看,两部电影更是一脉相承。
虽直面了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但又摒弃环境决定论,依然传递的是善良、正直、勇敢这些朴素的价值观。
并深信即使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 这种品质依然是有力的武器。
 

有人嘲讽这样的电影是「科幻片」,现实中弱者很难这样取胜。
但别忘了,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这部电影再一次赢得观众的口碑,也说明了这样的故事和观念并没有过时。
同样的教育话题,可以在不同时代衍生出新的内涵,吸引新的观众。
也可以把握到永恒不变的情感,一次次打动人心。
若非迫不得已,谁不愿诚实坦荡地取胜。
也恰恰因为如此,逆境中仍不改其志的人,才如此耀眼。

 

全文完。


赞(34)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24 00:0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10 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