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小美人鱼》票房惨,美媒批内地审美降级,黑人网友:我也不喜欢
本頁主題: 《小美人鱼》票房惨,美媒批内地审美降级,黑人网友:我也不喜欢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日日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538
威望:382 點
金錢:117122 USD
貢獻:20707 點
註冊:2007-07-07

《小美人鱼》票房惨,美媒批内地审美降级,黑人网友:我也不喜欢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院线惨案年年有,最近又来了一桩。
近期,迪士尼真人电影《小美人鱼》登陆国内院线,却遭遇严重“水土不服”。
 
由于大部分观众对新美人鱼造型难以接受,这部耗资2.5亿美元的作品反响惨淡。
上映首日,该片仅拿下366万人民币票房,数据在迪士尼同类电影里极为少见。
而如今该片上映近2周,12天不足3000万的票房,更远远低于预期。
 
对比同样近期上映的《蜘蛛侠》《多啦A梦》等IP延伸作,《小美人鱼》数据完全比不过。
而在每日票房榜上,其数据更跌至第13位,已落定院线炮灰位。
 
在脏辫版美人鱼“踩碎”不少人童年滤镜后,《小美人鱼》也让迪士尼经历内地市场的最大惨败。
 
数据是直观的,但却有人不承认。
近段时间,不少美国媒体就坐不住了,就《小美人鱼》在华票房失利一事无脑护犊子。
不少美国本土媒体人就批评,《小美人鱼》的票房扑街,是内地观众审美降级、甚至“种族主义”的体现。
 
 
甚至于,还有媒体上升高度,拿《小美人鱼》中方海报蓝色画风做文章,暗示此举是刻意隐去美人鱼肤色的“种族主义”。
 
好家伙,票房卖不好要怪中国观众???
这一点,连官媒都听不下去了。
日前,人民文娱就撰文回击美媒的奇葩观点。
人民文娱认为,将票房卖不好推给“种族主义”,本身就是在乱扣帽子。
而忽略影片本身问题,强行用美式“正确”教育中国观众提高审美,更令人贻笑大方。
 
而人民网的评论区里,也挤满了中国网友的吐槽:
这年头不看西方电影都需要反省了?
 
也让他们看看流浪地球2呀,排片都不给,还在指责我们的审美?
 
凭什么美国的主旋律,非要其他国家买单?自己地区开心不好吗?
 
我就是不喜欢,难道我连不喜欢的自由都没有了吗?
 
那么,在这场舆论风波的背后,《小美人鱼》究竟有没有这么“差劲”呢?
让我们接着往下聊吧。01、小美人鱼遇冷原因,无关肤色
谈及《小美人鱼》选角,人民文娱曾用这样一句话回应:
让不合适的演员出现在不合适的位置。
 
诚如官媒所言,新美人鱼最直接观感就俩字——不搭。
《小美人鱼》出自北欧作家安徒生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主人公是一个在海底、与人类相爱的北欧人鱼公主。
1989年,迪士尼选择动画化该IP,并修改原故事美人鱼被抛弃的结尾,改为王子公主双向奔赴的美满结局。
 
在童话IP加成,也在迪士尼精良制作的助推下,动画版《小美人鱼》大获成功成为时代经典。
多年以来,提及这只小美人鱼,人们已根深蒂固浮现出红发碧眼、肤白貌美八个大字。
 
但在这次翻拍中,真人版美人鱼则一连踩了三个雷,导致外界风评走低。
第一个,推翻几十年的人设形象。
在外界对美人鱼形象已有基本认知之下,迪士尼这次却刻意来了次形象颠覆。
在启用黑人女歌手哈莉·贝利出任女主后,新版美人鱼造型极具开创性。
 
红发?那指定是没有的,碧眼?那也不存在。
肤白嘛,那就更没有了。
再加上极具黑人特色的脏辫发型,新美人鱼甚至让人怀疑它来自纽约布鲁克林而非北欧海域...
 
新美人鱼主打的这个形象大反转,显然让人适应难度极大。
第二个,则在于外貌匹配度;
事实上,即便我们说服自己接受角色造型的大跳跃,大部分人也很难突破下一道心理槛。
那就是美人鱼的核心点——外貌问题。
抛开人鱼属性,美人鱼的人设关键点显然也包括“美”这个字。
 
换造型忍了,换肤色也罢,但你总要给我们一些美的观感吧。
 
尽管青石很不想正面角度进行外貌点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美人鱼》是个对主角外貌形象要求很高的作品。
同时,尽管小演员本人生活中造型颇受好评,但转换进戏里,她的人鱼造型与大部分人认知的“美人鱼”明显有差距。
 
再加上一些稍显奇怪的镜头打光,更让角色画风更拉低不少...
 
这个问题,就像一些网友所表达的:
美人鱼的“黑不黑”不是问题,问题是她的造型不美啊。
 
第三点,则在于片方强加的“肤色轴对称”。
或许是为了让黑美人鱼不孤单,片方在剧情设定上也做出很多对应调整。
包括让小美人鱼的姐姐们也拥有不同肤色...
 
 
也包括让王子的母亲拥有黑色血统,为达逻辑自洽,甚至不惜将王子身世改称为“被收养”...
 
在这样刻意的操作下,真人版美人鱼在画风上也与传统IP渐行渐远。
或许这是片方视角里的开创性壮举,但在不少人眼中,却很可能是一种瞎折腾。02、小美人鱼游不进去的,不只有内地院线
事实上,自陆续在全球各地上映后,《小美人鱼》的“水土不服”不只有内地一处。
 
截止6月6日最新数据,该片除了在北美市场拿下1.86亿美元票房,在其他非北美地区票房是各种惨淡,第二高的地区也仅有2000万。
 
而在亚洲市场,这个数据更是直观。
在接连于中国、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上映,至今,这些地方院线的《小美人鱼》票房均未突破500万大关...
该片当前最好亚洲市场成绩(注:截止至6月6日0时)也仅有韩国院线的440万美元,但这也仅比内地市场多了不到百万。
 
更扎心的还在后头。
在小美人鱼的“故乡”丹麦,娘家人也不惯着她...
自上映以来,该片在丹麦票房仅为77.6万美元,甚至还不到中国市场的四分之一。
当然,丹麦和中国的市场体量不是一个级别的。
我们拿它和丹麦本土电影的票房对比,丹麦有一个很出名的电影《狩猎》,在丹麦本土电影里算是较为热门的,本土票房有790万美金。
一部本土知名IP改编的商业大片,票房仅有它的10分之一,说出去也蛮丢人的。
最近在丹麦上映的爆米花大片《速激10》也有134万美金,也就是说,这部新《美人鱼》真的很不争气,在丹麦同样很不受待见。
 
而与冷淡的院线数据形成对应的,则是影评网站上的糟糕反馈。
德国市场,该片在映前就被德国网友打出0.7分的超低分(满分10分)。
 
而在知名影评网站IMDB英国、巴西、墨西哥三个国家分站上,则因为出现大量的负面评论,而迫使网站特别贴出告示。
就连美媒自诩的北美主阵地,也不太守得住。
 
在去年真人版预告发出后,24小时内足足积攒了143万次点踩,一举创造好莱坞电影最多点踩纪录。
而那期间,词条“这不是我的爱丽儿”也被欧美网友刷上热搜第一。
 
甚至于,连片方设想的主受众黑人群体也不全然买账。
这位黑人博主,就吐槽事件本质在于好莱坞编剧太懒:
这与种族无关,问题的核心在于好莱坞太懒,不出新作。
 
显然,从舆论角度看,这场“新美人鱼”的认知分歧,不只在于内地市场。03、小美人鱼式“颠覆审美”,已是好莱坞多年通病
事实上,打着肤色旗号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在近几年的好莱坞并不少见。
从尊重群体多样性的角度,这样的操作本身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这架不住一些人在此基础的过度发挥。
 
在这方面上,《小美人鱼》不是唯一的例子,也未必是争议最大的。
比如,在真人版《匹诺曹》中,蓝仙女就被改成黑人光头的奇特形象。
 
原版里金发飘飘的仙女范,折射到真人版画风的差异令人无奈。
在这里,很多人就真的忍不住了。
好歹设定里是个仙女,不能你说拿根仙女棒就是仙女了吧?
 
就像不少网友说的,肤色调整没关系,但黑人里可选的“仙气范”女明星也很多,这番魔改又是闹哪样!
而在网飞作品《安妮·博林》中,槽点争议也不小。
在这部描述英国王室的作品中,他们直接颠覆性地英国女王设定为黑人。
 
这几乎罔顾历史事实的情况,这让网友吐槽不已。
IMDB历史最低分1.1以及豆-瓣平台2.3分的英剧最低分,也显现观众对魔改历史的不满。
 
而来到今年,依旧有负面例子。
网飞的纪录片《埃及艳后》中,制片方同样开创性地将有希腊血统的埃及艳后,设置为黑人属性。
 
而这,同时惹怒了埃及和希腊两国网友。
他们甚至在联署平台上发起抗议联署,发动超8万人加入签名抵制行列。
 
还是那句话。
这一切与肤色与种族没有关系,核心点在于“不合适”。
就像这位暴躁黑人老哥所表达,就是不喜欢。
他们希望的是原创的黑人公主,是具有代表性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原作肤色改动。
 
显然,看似为讨好某一群体而做出的意识表达,实则只是好莱坞单方面强加意识的病态心态。04、从《小美人鱼》身上,我看到《流浪地球2》式的双标案例
从《小美人鱼》票房在华遇冷、却引发部分欧美媒体跳脚一事,我想到了年初《流浪地球2》在欧美的舆论风波。
事实上,两部电影在欧美媒体口中的“形象不同”,本质上也是一种“欧美式傲慢”的体现。
 
这种欧美式傲慢,体现在小破球身上就一句话:
我们(欧美媒体)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年初,剧情内核和特效水平堪称上乘的《流浪地球2》上映后口碑全线走高。
但在肉眼可见的质感面前,一些欧美媒体不仅拒绝承认作品水准,还阴阳怪气起来。
 
《纽约时报》就尖酸地批评该片叙事想法愚蠢可笑,情节脱离现实,甚至只给了30分(满分100分)的超低评价...
而另一家名为《Common Sense Media》的媒体则从意识形态入手,批评《流浪地球2》民族主义情结浓重,“让人感到厌烦”。
 
但殊不知,美媒引以为傲的科幻经典《独立日》正是主打“美国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情节,而片中将美国国庆日被设定为人类独立日的设定,也是更为极致的民族主义。
 
 
而对小破球“月球核爆”设定嗤之以鼻的《纽约时报》,却对好莱坞电影《月球坠落》里同样脑洞大开的月球陨落毫无异议。
如此的双标眼光,也让人将他们的“欧美式傲慢”看在眼里。
而如今,这份欧美式傲慢折射到《小美人鱼》身上,却变为另一句话:
我们(欧美媒体)觉得它行,你就得跟着“行”!
 
在脏辫美人鱼在全球院线大规模“水土不服”时,部分美媒却将枪口对准内地市场,发出所谓“审美降级”论调。
为让人接受这个画风奇特的“小美人鱼”,他们不惜按头扣以“种族主义”帽子,如此高高在上的姿态,显然令人感到不适。
 
事实上,关于《小美人鱼》这部电影,青石认为也不全是槽点。
包括小女主贯穿全片出彩的歌喉和迪士尼一贯稳定的歌舞戏发挥,都是影片亮点。
 
而即便对美人鱼形象颠覆性改编引发争议,若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我们也愿意保留探讨空间,尊重最广大群众的意见。
毕竟,审美是自由的,审美的表达也应该是。
我们理解“部分欧美媒体”对于美与丑有自己的定义,但也更理解市场群众对于美与丑有自己定义。
 
只是,不管是《流浪地球2》也好,还是如今的《小美人鱼》也罢,希望背后的“欧美式傲慢”能收一收。
美与丑,对与错,一切交由市场评判。
 


==========
转网侵删
==========






赞(3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6-09 17:25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6-13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