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混得不好是因为他们笨吗?
穷人混得不好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无知。这是两码事。而穷人的无知也不是因为穷,只是因为他们的爹妈也是穷人,教的就是穷人那一套。这是让人很无奈的事实。但是只有在彻底接受了这一点之后,才有机会“混得好起来”。以下内容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容我细细道来。什么是“笨”?“听不懂”就是笨。课堂上,老师讲勾股定理,从原理到应用讲了三遍,有的人在讲第一遍,甚至是还没开始讲的时候就自己想明白了,那就是聪明;三遍之后全班50个同学49个都懂了,就一个人不懂,那就是笨。工作中,领导交代一个任务,从怎么做到最后的成品要求都说明白了,一起的人秒懂,执行顺利,那就是聪明;而你迷迷糊糊的看似明白了,执行的时候南辕北辙漏洞百出,对方生气质问的时候你猜承认你没听懂需求,这就是笨;生活上,聊天的时候老也听不懂别人的意思,看书的时候读多少遍都读不懂句子,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交到你手里也能办砸,这就是笨。笨=理解力差。笨有天生的,比如遗传;也有后天的,比如从小就不喜欢动脑,那就会越来越笨。当然聪明也有天生的,比如智商高;也有后天的,比如多做思维训练,多学习,多琢磨,就会越来越聪明。那什么叫“无知”?“不知道”就是无知。老师讲勾股定理,我是个老外,听不懂这四个字,这是无知——我不知道中文;领导说这事儿着急,结果你在高峰期选择打车去,导致事情办砸了,这也是无知——你不知道高峰期会堵车,坐地铁或者骑自行车更快。出去高档餐厅吃饭,结果一口把洗手的水喝了,在餐桌上夸夸其谈,或者不会使用刀叉,这也是无知——你不知道餐桌礼仪。无知不是笨,无知只是不知道。在问题描述里题主提到了自己的一个“观察”: 根据我的观察 很多智商不高的人都有一些特质(模因),从而阻碍他们的上升。 比如,在社交当中,低智商穷人会用自己的低智商思维去自作聪明揣测高智商人的思维段位,闹出掩耳盗铃一般的笑话,从而导致社交翻车。或者,低智商人会用自己的低智商社会底层思维去揣测优质潜在合作方的人品和道德,导致合作翻车。“低智商穷人会用低智商去揣测高智商思维,从而闹出笑话,导致社交翻车。”“低智商人会用自己的的社会底层思维去揣测对方的人品道德,导致合作翻车。”并且题主最终将其解释为“低智商模因本身的原罪”。前半部分都对,但是归因错了。这里抛开《自私的基因》里的模因论,单单讨论其中的观点,无外乎就是笨蛋用笨蛋思维去和聪明人打交道,结果翻车。但这些其实“低智商”关系不大,更多只是因为“不知道”。 因为不知道原来对方是会这样想,所以想错了; 因为不知道这事儿原来正确的路子是这样做的,所以做错了; 因为不懂应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可靠,所以翻车了。但这些事儿如果他从小有人教,或者长大之后见识过类似的事儿,听人分析过,就懂了,就不会犯错了,就会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比如我不知道高峰期着急的时候不能打车,但是我经历过一次就知道了,或者出发前有人指点我一下我就知道了,那就很好解决。再比如我不知道别人说什么话是讽刺我,但是我听过一次,有人从旁指点分析,我知道了,那下次我就不会上这个当。人情世故,说话办事,皆通此理。事情本身并不难,但怕只怕不知道,犯了错,闹了笑话,甚至是一直犯错还自己不知道,这就很麻烦。至于别人教过了,或者自己看过了,还不懂,还犯错,那才叫笨。很多人只是无知,不是笨。所以,听上去很简单,对不对?体验过,知道了,就好了。但偏偏就是这个“体验”“知道”,难倒了90%的人。普通人想从笨变到聪明其实并不难。——思考,学习,持久的练习,这些事情哪怕是在没有老师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只要没有智力硬伤,单凭个人的努力也能做到。但是想在没有老师、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做到“有知”,非常难,接近没戏。举个例子吧。科举。前两天我心血来潮刷了电视剧《知否》,宋朝背景,彼时男子多以科举为出路,女子多以嫁人为出路。而剧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桥段:五品官盛家因祖上的人情关系,请到了不出世的庄大学士给自家的孩子做老师。结果引得国公府的少爷,侯爵府的少爷都纷纷前来旁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很重要。老师的眼界很重要,老师知道些什么很重要。老师只是个秀才,那你就只能学到秀才的程度,再往上的思维,格局,你的老师不懂,你更不懂。同样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教授教给你的是治国之思,秀才教给你的是治家之思。高下立判。这事儿在今天也是一样。最简单的,我自己是西北小城考试到上海的,到了上海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英文发音很多都是错的,也因此闹了不少笑话,到现在都有点英语自卑。但造成这个局面却并这不是因为我有多笨,我家有多穷,而是因为我们当时当地的英语老师全都是一股天水口音,家里的父母也不会英语,不知道对的是什么样。哪怕在后来,我自己通过看电视听磁带知道了对的是什么样,但是没人从旁纠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错在哪儿,更加不觉得这事儿重要。所以耽误了,到现在很吃亏。这就是“无知之过”。——不是笨,而是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老师懂到什么程度,你才有机会学到什么程度。否则就会一直困在无知中且不自知。所以在古代想要科举顺利,拜在好老师门下特别特别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皇亲贵胄会屈尊到一个五品官家里听课,因为机会难得。在这其中起作用的不是钱权,而是关系。而这点关系,普通人、穷人,一辈子都得不到。除非有什么天降大运,运气好智商奇高,或者父母有远见,能够从大多数寒门中脱颖而出。否则只能自己苦读,当五十岁的老童生、老秀才,一直困在无知之中。现在也是一样。为什么会有学二代的出现?就是因为他们通过父辈的“知道积累”,可以更快、更轻松地知道一些学术比赛的信息,知道做科研项目的逻辑,知道事情该怎么办,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商二代,在穷人需要自己通过犯错去摸索如何在生意场上打交道的时候,已经通过从小跟父母辈的耳濡目染学会了其中的套路,知道什么时候该送礼,什么情况下该放手,怎么让利怎么争取,怎么说话办事怎么敬酒立威。这些都是不知道会吃亏的学问,而他们早早就会知道,也就不会“错误揣测对方的人品”,导致翻车。知道和不知道之间,隔着的是一道厚厚的单面玻璃,从前者看后者一清二楚,从后者看前者就像一堵黑暗的厚墙。除非有人带着你穿过去,绕过去,到另一面看一看,否则你甚至永远都不会知道这里居然是一面玻璃。还有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女性的。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古代的内宅规则,为什么当时娶老婆一定要嫡女?庶女不也是一样养出来的么?为什么女人在后宅有那么大的权利?为什么一定要把妾生的孩子送给当家的主母去养?后来看这个剧的时候我忽然就想明白了。——因为当时对女性乃至对整个家族下一代的教养教育,是完全依赖于内宅主母做传承的。主母是什么样,养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主母知道什么,在意什么,下一代的认知水平也就会到此为止。因此选择当家女性至关重要。比如,故事里盛家有一个宠妾叫林小娘,未婚先孕,撒娇卖惨,一哭二闹三昏倒,不通管家御下之术,却精于狐媚绿茶之道。因此她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时,教的、聊的,都是化妆打扮,是如何笼络男人,如何算计争宠,价值观是一定要嫁入豪门。总之都是些为妾之道,狐媚手段。而她的女儿学的也很到位。通过苟且私通,未婚先孕的办法嫁入了伯爵府,成了当家主母。婚后女儿依旧效仿母亲,接二连三地害死小妾的孩子,苛待下人,争风吃醋,众人离心离德。后来她婚前做局的事情也东窗事发,被丈夫嫌弃怒斥,终遭冷遇。而她完全不理解。因为这一切都是她从小学到大的,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因为她母亲的教导,她永远都不会知道真正的大家闺秀该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如何做主人。因为她从小学的就是小妾的那一套,她妈也只会教这一套。在那个信息封闭、女性没有受教育权利的年代,只有好人家的嫡女才有机会接受到最好的上流教育。而只有选到好的家庭教育者作为另一半,才能让家族的下一代得到有用的教导,保证家族的下一代不无知,不丢人,能够符合圈子内的潜规则和优劣标准。这和聪明与否无关,和知道与否有关。宠妾生的女儿并不笨,很聪明,但是她母亲的无知导致了她的无知。而另外两个女儿,一个由主母生养,学的是当主母的那一套,虽然性情直率头脑简单,但是知礼守节,也知道该怎么办事。另一个由祖母抚养,学的是侯府夫人的规矩,管家算账,人情世故,名节礼仪皆有尺度,上流社会的玩意儿也都精通。这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知道”的传承。而在此之外的穷人,普通人,毫无知道的机会,就永远被排除在外。说回今天。毫无疑问,今天的社会对于普通人的开放度是远远高于以往的。普遍的义务教育制度,大量公开的、价格低廉的教育资源,让普通人有了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有了从笨变聪明的机会。当然,人和人之间的显性距离被被网络和交通工具拉平,也有了一些知道的机会。比如在大学,一个普普通通的寒门学子就很有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某个公司的老板——他们同时也兼任学校的教授。或者在一些商务场合,借助平台的力量,普通人也可以去结识到那些很懂行的人,运气好的话就可以结识到贵人,对自己加以指点。但是这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小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可以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得到并且利用这些潜在资源。没人教过,没有从旁观摩过。所以无知。我前两天回大学帮忙代课,给大二的学弟学妹讲了一些求职、自我定位的事情。到提问环节,没有一个人提问。很正常。但是这并不好。考虑到有人可能不敢公开提问,怕显得自己蠢或者社恐之类的,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微信号,告诉他们可以悄悄发问题给我,我公开回答。然后终于收到了问题——没有学历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找实习机会?于是我这才有机会告诉他们,你可以通过直接向老师自荐的方式去得到一些潜在的实习机会——因为商学院的老师很多在校园之外都有公司,或者认识很多公司老板,很愿意推荐自家学生。这其中就体现了两次“无知玻璃墙”:第一次,因为不知道怎么提问而错过提问机会。如果我不想办法,他们应该永远不会主动去举手提问,或者主动想到加微信私下提问的方式,也就因此得不到帮助。第二次,因为家里没有老师或者长辈指导,所以想不到也不敢找老师要实习机会。而这在教师子女家庭里,在那些早知道可以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家庭里,是一个很容易想到并且执行的办法。而我会知道,是因为我有跟老师聊天的习惯,知道他们有资源并且也很愿意帮学生;而我会有这个习惯,是因为从小我的父母就会刻意跟我的历任老师结交,甚至会带着我一起去跟老师吃饭。所以我知道老师也不过就是一份职业,课堂之外完全可以平等交流,对老师的敬畏感、距离感会没那么强。这就是“知”和“无知”带来的不同结果。我从来不觉得穷人有笨的原罪,或者穷的基因。这是混蛋才会有的想法。太傲慢,也太幼稚了。但是很无奈的是,贫穷确实是会“遗传”下去的。一代代的无知,一代代错误习惯的传承,一代代被困在玻璃墙内。而打破这面墙唯一的机会,就是不停地往上撞。通过大量书本的学习,把一点又一点的无知变成有知;通过不停尝试不同的事,及早试错,用代价换取经验;通过克服恐惧、自卑,主动接触不同的人,虚心求教,留心观察学习,模仿别人的做法,给这面墙砸开一道缝;通过日复一日的反思,复盘,琢磨,去摸索事物背后的道理,让自己逐渐变得聪明,逐渐有知道的意识。唯有如此,方可摆脱困局 二当家李多余[ 此貼被独行不二在2024-02-20 10:14重新編輯 ]
赞(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