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很远,只倒退一百多年,你对一个当时顶尖的物理学家说你拿着一个没一本书大、没一本书厚的东西就可以跟远方的人通话,而这要靠围着地球转的卫星和你手机里那个跟指甲盖一样大小的卡片;你可以坐在一个小屏幕前跟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谈,而且还不需要有任何连接线;你看地球另一边的球赛只需要你按下电视遥控器。他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一定是疯了,而且很白痴,因为那超出当时任何学科的范畴了,列在不可理喻的行列,对吗?”
作为佛祖指定的接班人 弥勒佛到底是什么来头?
文:清净
菩萨都本可以成佛,只是为了普渡众生,才不愿意成佛。所以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愿望,被称为菩萨的“本愿”。相当于菩萨许下的诺言,只有本愿都实现了,他们才会成佛。菩萨的本愿大都不止一个,很多菩萨的本愿都是建立净土。
所谓净土,是一块远离六道之外的美好佛国。菩萨发愿建立净土,等净土建立好之后,菩萨就成了佛,可以把尘世间的众生接到净土中(除弥勒净土外)。这也就是说,每个净土都有(而且只能有)一名佛,所以净土也叫佛国。
已经建成的净土,有阿閦(chù)佛净土、药师佛净土、阿弥陀佛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等。自然,这些净土也分别对应着阿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佛。传统佛教认为人的解脱之路是不断的修行,可这种修行方式太过艰苦漫长了,有的佛经认为修行成佛要经过很多劫,要是换算成年份,那就是天文数字了。
净土的特别之处是,当满足了某些条件之后,净土所对应的佛就会用他的力量把修行者直接带到净土。净土是一个极为美好的世界,生活在净土的众生不会再轮回受苦,还有很大的可能成佛。转生净土的方式大多不难,主要是向该净土的佛虔诚祷告。
这种修行方式既不需要学习复杂的佛学,也不需要太刻苦的修行,和传统漫长艰苦的修行方式相比,转生净土就容易很多了。佛经记录的这写净土大同小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弥勒菩萨的弥勒净土。
弥勒菩萨在佛教里有独特的地位。按照佛教的传说,释迦牟尼涅槃以后,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里已经没有佛了,在我们世界里出现的下一个佛是弥勒佛,也就是娑婆世界未来的教主。通俗的说,可以把弥勒菩萨当做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
现在弥勒还没有成佛,所以还是弥勒菩萨。现在,弥勒菩萨正住在兜率天的内院里给众生说法。兜率天属于欲界六天之一,属于在六道轮回的天道中,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分为“内院”和“外院”。兜率天的内院又叫做“兜率天宫”,是“补处菩萨”居住的地方。补处菩萨就是等待成佛的菩萨。按照佛教的传说,补处菩萨要先在兜率天宫居住,等到合适的时候下生到南瞻部洲,然后在南瞻部洲涅槃成佛。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先下生为人间的王子,然后在人间涅槃成佛。
这个时候,人间就成为天堂,人的寿命84000岁,地上自然长出食物,到处都是金银财宝等等。但是在这点上,佛经以及后人对佛经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弥勒菩萨的下生导致了人间变成天堂。另一种说法则相反,认为只有人间到了变成天堂的时候,弥勒菩萨才会下生。
因为弥勒菩萨此时正在兜率天宫说法,未来会下生到人间。对于弥勒菩萨的信仰也就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希望死后能上升到兜率天宫,成为弥勒菩萨的弟子。一种是期盼弥勒菩萨能下生到人间,拯救众生。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佛教世界观里,原本兜率天并不处于很高的位置,仍旧在三界之内。但是兜率天有“内院”“外院”之分,兜率天宫在“内院”,就不属于一般的“天”,而成为了弥勒菩萨的净土。其他净土,都是因为主持该净土的佛的本愿创造而成的,只有弥勒净土不是弥勒菩萨创造的,是“现成”的。
弥勒净土的景象当然是极为华美的了,比上述84000岁的人间还要美好无数倍。按照佛经的描述,弥勒净土里有非常巨大的宫殿、有无数的宝物、有天女不断的跳舞歌唱等等。
按照传统的佛教观点,大部分人都要经过极长的转生过程,才有可能跳出轮回。而弥勒净土的信仰者,希望自己死后能直接转生到弥勒净土,在弥勒菩萨身边听菩萨传法。这样就不用再承受转生的痛苦了。等到未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时候,转生到弥勒净土的众生随弥勒菩萨一起下生,再一起成佛,这样就完成了修行。
显然,转生弥勒净土要比传统的累世修行快多了。所以在弥陀净土流行之前,中国的大部分僧人除了学习本门的佛法之外,都同时信仰弥勒净土。
佛教中的唯识学派,最重要的经典是《瑜伽师地论》。此经是印度的佛学家无著,声称自己上升到兜率天宫,听了弥勒菩萨的演讲而得到的。因此佛教认为弥勒菩萨是《瑜伽师地论》的作者,是唯识学的祖师。所以信仰唯识学的玄奘也信仰弥勒净土。玄奘就曾发愿,希望死后能上升到弥勒净土,追随弥勒菩萨学习佛法。
白居易在《答客说》里说:“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可以看出他也是持弥勒信仰的。相对于上升信仰,弥勒菩萨下生的传说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普通百姓生活在凡尘里,与希望来生幸福相比,更希望今生今世,此时此刻就能得到快乐的生活。在前面所讲的弥勒菩萨的下生传说中,有一个说法是弥勒菩萨下生,就会让人间变成非常美好的世界,这有点类似于西方宗教中“救世主”的概念。
很多生活疾苦的百姓愿意相信这个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打着弥勒菩萨旗号的农民暴动。
比较有名的是隋朝大业年间,有数十人装扮成菩萨的样子,自称弥勒佛,杀入皇宫,但被守卫击败了。在隋末的时候,还有个叫高昙晟的僧人利用做法事的机会,杀掉县令造反。这个造反的规模非常小,不过就是占了个县城,三个月就被人灭了。有意思的是,造反的头头自称“大乘皇帝”,竟然还立了个尼姑当皇后。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还属“白莲教”。莲花是佛教的吉祥物,民间的弥勒信仰常常以白色的莲花为标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白莲宗、白莲会一类的民间组织。最有名的是元朝末年的起义,声势浩大的“红巾军”就打着“弥勒佛下生”的口号。
今天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形象,也和下生信仰有关。印度的弥勒佛并不是大肚子形象。印度佛教对佛外形的描述基本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佛、大部分的菩萨,都接近我们在庙里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弥勒佛也不例外。
在五代的时候,中国有一位被称为“契此和尚”的大肚子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口袋。他圆寂以后,民间认为他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以后寺庙中的弥勒菩萨,就渐渐变成了大肚子的形象。甚至民间还根据这个形象,编出了一个“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对联来。后来又有艺术家在弥勒像旁边增加了几个小孩,又产生了“送子弥勒”的说法。《西游记》里的弥勒佛,还背着“人种袋”。这都是中国民间的创造了。
因为白莲教影响社会稳定,各朝统治者对弥勒信仰一再限制.记得弥勒下生说法的人越来越少了。又因为后来兴起的弥陀净土比弥勒净土更吸引人,弥勒净土的上升信仰也渐渐被人们忘了。今天游客们来到佛寺,看到“大肚子弥勒佛”,大多只把他当做寺庙中一处有趣的景象,展现了佛教文化世俗、宽容的一面。而弥勒菩萨真正的传说,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弥勒菩萨有何大愿
无量劫以前的一切智光明仙人
在无量多劫以前,曾经有一位佛出世,佛号为弥勒,他常演说慈、悲、喜、舍四无量法来教化众生。当时有一位大修行人名叫一切智光明仙人,他精通各种技能,智慧非常广达,后来受佛所度化,诚心奉持佛经,并且发下心愿,将来一定要成佛,而且也要同样号为弥勒。因此便舍离家业,带发进入深山修行,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仙人。(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有记载)
一切智光明仙人入山修行以后,有一年,遇到洪水氾滥,山中的农作物相当缺乏,仙人乞讨不到食物,足足有七日没有东西吃。
当时山上有五百只兔子,兔王妈妈看见仙人快要饿死了,就发心舍身供养仙人以护持佛法之留传。小兔子与兔王妈妈一起跳入火坑中。
等到兔肉烧熟了,山神就告知一切智光明仙人,仙人一听见山神所说,心中悲痛欲裂!就说了一段偈言:「宁可经煎熬,破眼目,自杀身,受痛苦,也不忍食众生肉!」也就是说宁愿自己毁了眼目,受种种的痛苦,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忍食众生肉!他同时又发下誓言:「愿我生生世世不起杀想,常不食肉,而入慈心三昧,直到成佛,永远守住不食肉戒!」说完此誓,仙人自己也投身火中,跟白兔母子一起命终。
释迦牟尼佛向大众解说:「当时的母兔即是我的前身,兔儿即是我子罗(目侯)罗,一切智光明仙人即是今日之弥勒菩萨。」
此段经文叙述了弥勒佛从初发心即不食众生肉的因缘,故今日人们欲效法弥勒佛修持慈心者,应同样护持此大慈因地心,即是时时关怀爱护一切众生,并发愿生生世世不起杀念、生生世世不食众生肉。
释迦佛时代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释迦佛时代的弟子之一,他不修禅定,也不断烦恼,却被释迦佛认可必定成佛,且授记为后补佛,意指他将是在释迦佛之后第一位成佛的大佛祖,故当时又被称为未来佛。此位弥勒菩萨即是弥勒佛的前身。
当时的弥勒菩萨发下鸿慈大愿,欲化混乱的世界为大同世界、化污浊的人间为人间净土、化罪恶黑暗的世间为世间天国、化红尘苦海为弥勒佛国。亦即在弥勒佛成佛之时,人间即成就大同世界、人间净土
佛陀预言:未来弥勒佛降世 人类世界是这样的
(本文节选自界定法师《漫说『增一阿含』》)
关于弥勒佛的一些情况,北传的四部《阿含经》中,除了《增一阿含经》谈得比较具体,其他三部经典要么是没有记载,要么是语焉不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未来世的好奇心,现如今有关弥勒佛的事迹已是名闻天下,比如奉化雪窦寺属于弥勒应化的道场,目前正全力打造成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而每个寺院的天王殿端坐着的,正是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弥勒菩萨。
本经说法的地点是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参加人员一般是“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阿难向佛陀请教有关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后的一些问题:
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诸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佛陀告诉阿难:“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说明当弥勒佛应世之时,那时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错,起码比现在要好无数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如果以一由旬九十里路来计算,长度是十二由旬是一千多里路,南北是六百多里路,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规模。按现在讲也不算很大规模,但在佛经里,这个“由旬”有没有特指,尚不是很清楚。
(二)这个国家人民生活条件很好,“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而且市容景观也非常怡人。
(三)在这种情况下,连那些平时挺吓人的罗刹鬼也显得十分可亲可爱,“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就是说连平素那些邪恶的罗刹鬼也主动为人民办实事,当大家进入梦乡后,罗刹鬼会主动把整个城池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一切都是“所行顺法,不违正教”的结果,也是弥勒佛道德感化的结果。
(四)当弥勒佛应世之时阎浮提这个地方,居住环境也是相当适宜,不像现在山峦起伏,极不平整。不过不用着急,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切都万事大吉,那时气候相当宜人,“时气和适,四时顺”。而且,“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兴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我们现在一提到黄金宝玉钻石,可能会觉得很稀奇,都想着法子去购买佩戴。可是到弥勒佛时,这些东西却是最寻常不过的东西,俯拾即是,如同满地的石子似的。“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虎珀,各散于地,无人省录”。为什么大家都不愿去碰呢?因为人们的思想境界很高,认识到这些绝不是好东西,“昔者之人由此福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认识,人们才会视珍宝为祸害的种子。
(五)人民心态大有好转,疾病也很少,“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此时人们的贪瞋痴也大为减少,“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不像现在搞两极分化,世界局势起伏不定,动荡不安。那时的人们“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人们连邪恶的念头都不会产生,更何况有任何战乱的实际举动呢?
(六)转轮王应世。此时有转轮王名叫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拥有七宝,便可以达到“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七)弥勒降生。与轮王非常要好的有一位大臣名叫修梵摩,颜貌端正;其妻名叫“梵摩越”,长相是“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夫妇俩育有一子,名子就叫弥勒——也就是说,弥勒菩萨即是修梵摩与梵摩越共同生育的儿子。其出生大约与释迦佛相仿,都是“从右胁生”,而且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金黄色”。
(七)出家成道。弥勒佛稍年长时,便出家修道。出家后,他在距鸡头城不远地方的龙华树下,在一个夜半时分成就无上圣道。此时世界震动,魔界也震惊无比,“七日七夜不眠不寐”,魔王亲自带队,到弥勒佛所,恭敬礼拜。
(八)为居士说法。弥勒佛与诸天说的法首先是世间法中的“三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接着说出世间法,“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如果看到闻者发心欢喜的话,便说四谛之法。
(九)为出家众说法。据本经记载,弥勒初会为八万四千人成就阿罗汉果,蠰佉王的儿子、善财长者等人出家,成就阿罗汉果位;弥勒父修梵摩亦出家,断三结,必尽苦际。当弥勒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说明证道人数呈几何级增长。到龙华三会时,度化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十)弥勒世寿为八万四千岁,弥勒灭度后,其法也可以流传遗存八万四千年。弥勒留给世人有一偈:“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渊。”此即为弥勒遗教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布袋和尚,明州(今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 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表法形象来源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