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最昂贵战斗机军购:45亿美元购买苏-30MKK,为何外界赞不绝口?众所周知,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与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并整机购进了苏-27战斗机及衍生型号,包括苏-27、苏-30、苏-35这三个系列,总数量超过200架,有力促进了国产重型战斗机的发展。在这三者中,苏-30MKK是最特殊的一款,不仅因购买数量最多,成为中国对外采购军机总价最昂贵的战机,更因为其性能远超之前购买的苏-27SK,尤其是对海攻击能力非常强大,在那个空防压力巨大的特殊时期,实际上成为国内仅有的、也是最有效的空基反航母力量,至今仍然在海空军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国内舆论一直对苏-30MKK的引进赞赏有加。
空军装备的苏-30MKK战斗机1996年是一个发生了许多大事的年度,对我国军事装备研发,以及对外武器采购的基本思路,都带来了极大影响。在1996年末,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公开对外界表示,在与印度合作的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之外,还与其他国家初步达成了基于苏-30合作开发高性能多用途战斗机的协议,这就是苏-30MKK的起源。从1996年末到1998初,苏霍伊设计局着手对早期的苏-30进行升级,以满足我国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印度苏-30MKI比苏-30MKK启动的更早当时我国对于苏-30MKK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更大的航程,更高的载弹量,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由于在苏联解体后,来自俄罗斯空军的订单寥寥无几,使得苏霍伊设计局不得不依靠其他国家的采购订单维持运转。虽然印度在1996年确定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苏-30MKI,但具体负责苏-30MKI的生产厂家,却是伊尔库茨克工厂。相比之下,之前向我国提供苏-27SK战斗机的共青城制造厂,则基本上没有参与苏-30MKI项目,前途一度非常渺茫。因此,当我国选定共青城制造厂作为苏-30MKK的生产厂家后,这家制造厂自然极为重视,几乎是极尽所能投入资源完善飞机性能,全力保证中方对苏-30MKK航程、载弹量和使用年限的要求,这也为日后苏-30MKK大放光芒奠定了基础。
共青城制造厂是空军之前苏-27SK的供应商苏-27系列战斗机的机体比较庞大,内油容量相当可观,这主要是因为当初设计苏-27之时,苏联的电子工业比较落后,导致苏-27搭载的N001型雷达体积比较大,苏霍伊被迫扩大苏-27的机体,以容纳包括雷达在内的一整套电子设备。到了90年代末期,俄罗斯电子工业已经有了明显进步,航电系统全面小型化,使得俄方在设计苏-30MKK时,有较多的机内空间可以操作。
早期的N001型雷达笨重庞大俄方先是重新设计了苏-30的机翼,将油箱外壁从原来的第9翼肋,向外扩展到第13翼肋,增加了油箱体积。其次,又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对机身后侧战斗机垂尾进行了改进,除了能敷设更多电子设备之外,还将重新设计的垂尾安定面内部,也扩展成油箱。使得苏-30MKK最终共拥有4个体内油箱,3个在机身和中翼内,1个在外翼。
其中,在前机身的1号油箱载油量3.15吨,在中翼的2号油箱载油量4.15吨,后机身的3号油箱载油量1.05吨,外翼的4号油箱载油量1.55吨,理论上最大载油量达到9.9吨。如此之高的内油量,至今也没有任何一款战斗机能够超越。苏-30MKK在不挂载副油箱,携带少量武器的轻载状态下,高空飞行航程可达3600千米,作战半径超过1600千米,能够满足我国提出的高航程要求。
平直垂尾是苏-30MKK最显著的标志至于俄方增加苏-30MKK载弹量和使用寿命的改进,采取的措施也非常相似,都是在苏-30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整体结构。当时,俄罗斯已基本解决前苏联一直没有突破的大型钛合金件加工技术,使得苏-30MKK的使用寿命,从早期苏-27SK的2500小时,大幅度增加到6000小时,达到了美制F-15 、F-16战斗机的早期标准,距离90年代末期F-15E的8000小时使用寿命,已经非常接近了。
苏-30MKK比起美制F-15E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可以认为,俄罗斯此前利用与西方国家合作获得的新型材料工艺,以及西方航空工业设计思路,对苏-30进行了第一轮补强,有效解决了苏-27战斗机长期存在的结构强度不足问题,在随后的苏-30MKK项目上,这些问题又得到进一步优化。除了使用寿命达到6000小时外,机翼下方最内侧还增加了两个重型挂点,最多可以搭载两吨重量的武器,使得苏-30MKK的最大载弹量达到8吨,最大起飞重量高达38.5吨。更重要的是,苏-30MKK的结构补强非常有效,可以在实战中实现理论满油满弹数据起飞的型号(一般战斗机是无法做到的),满足了我国提出的载弹量、使用寿命需求。
早期苏-27SK的使用寿命只有约2500小时正是由于俄方给出的设计非常优秀,并且制造工艺也比较成熟,因此,双方经过进一步磋商后,于1998年11月就达成基础协议,我国也支付了早期资金。在1999年3月,双方正式签订购买40架苏-30MKK的协议(38架量产型和2架原型机),总金额18亿美元,平均单价4500万美元。而事实上,俄方对于苏-30MKK的订单期待已久,提前就开始了原型机改造工程。当年3月9日,第一架代号“蓝色05”的苏-30MKK原型机成功首飞,这是一架基于苏联时代生产的苏-30原型机改进而来的展示型号,实际上不具备战斗能力,承担的测试项目也很少,主要是用于向客户展示性能。
苏-30MKK的挂载能力非常出色真正的第一架苏-30MKK原型机,是在1999年5月19日首飞的“蓝色501”,其机体原本是一架共青厂生产的苏-27UB教练机,后来因失火损坏,但机体基本完好。在苏-30MKK项目启动后,俄方修补了机身,并通过加装空中受油管、加强起落架等手段完善性能,以承担测试任务。而第二架原型机“蓝色502”则是全新生产的型号,实际上是苏-30MKK量产前的测试生产型,于1996年夏季首飞,还参加了2000年11月的第三次珠海航展。紧接其后的“蓝色503”和“蓝色504”,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生产型,用来检验机型设计及生产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担负着少量的试飞任务。
共青城飞机厂准备发往中国的苏-30MKK至于第一批真正量产的10架苏-30MKK,是在2000年12月正式交付,并且“蓝色503”和“蓝色504”两架测试机,后期也交付我国空军,主要用于训练。其实就是第一批40架苏-30MKK订单中,比较特殊的2架原型机(“蓝色501”和“蓝色502”属俄方所有,我方不支付制造付费),理论上来说,在改造后也具备实战能力。在这之后,第二批10架在2001年8月、第三批18架在2001年12月先后交付。就这样,俄罗斯在2002年到来前,完成了共40架苏-30MKK的交付。
俄罗斯的苏-30生产线国内对于俄罗斯交付的速度,及苏-30MKK的性能非常满意,因此在2000年7月又签订了购买第二批38架苏-30MKK的协议,这两次共76架苏-30MKK的性能基本上没有变化,订单的费用也相差无几。而俄方的交付速度依然非常惊人,在正式签订协议的13个月后,也就是2002年8月,就交付了第一批苏-30MKK,其余则在2002年12月全部交付,总计耗时17个月。
苏-30MKK的到来缓解了东部方向的海空压力在2003年1月,我国第三次购买苏-30MKK,这次的24架苏-30MKK,实际上是专供海军航空兵使用的型号,特意对搭载的雷达进行改进,以适应海上使用环境,对空和对海探测率距离略有增加,还具备发射Kh-59MK和Kh-31A反舰导弹的能力,对海攻击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被称为苏-30MK2。虽然24架苏-30MK2进行了一定改进,但却并没有影响交付速度,同样是在订单签订之后的第13个月,也就是2004年2月开始交付,最终在2004年8月前交付完毕,总计耗时19个月,速度一如既往地迅速,可见俄方厂家对中方订单非常重视。
苏-30MK2是海航首次装备三代战斗机在2005年前,国内就已经获得了全部100架苏-30MKK(2架原型机只用于训练用途)。当时,第二代轰-6虽然已完成改进并量产,但配套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长期未能服役,实际上,只能继续使用鹰击-83亚音速反舰导弹执行反舰任务,显然很难满足当时海空军需求。而歼轰-7长期受国产发动机及电子设备影响,作战半径和探测性能不足,并且也只能搭载鹰击-83,反舰效能实际比第二代轰-6还要低。因此,100架苏-30MKK实际是当时海空军,唯一能够搭载俄制超音速反舰导弹,执行空中远程反舰任务的战机。
轰-6G当时只能长期挂载鹰击-83更重要的是,苏-30MKK的雷达,相比于苏-27SK及国内组装生产的歼-11A,也进行了升级,具备一定的多用途能力。搭配俄罗斯提供的R-7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以及之后从乌克兰获得的R-27中距空空导弹后,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款,真正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战斗机。再加上其大内油量带来的巨大作战半径,使得苏-30MKK在搭载2枚重型反舰导弹,采用高-高-低作战剖面时,拥有1000到1200公里的作战半径,与当时美国海军航母打击群搭载的F/A-18C/D战斗机,约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旗鼓相当,并且不需要其他战斗机护航。实际上是当时海空军手中最强悍,也是唯一成规模的空中反航母力量,极大地缓解了海上斗争形势。
海航苏-30MK2拦截美军wc-135w核侦察机国内虽然为购买100架苏-30MKK,前后支付了超过45亿美元的外汇,但因此获得的收益,其实是远远超出的。更重要的是,虽然在海湾战争后,各国战斗机就已经向多用途领域发展,但国内限制于航空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始终没能真正跨过这个门槛,对歼-7、歼-8的后续改进也长期处于不得其解的状态。直到后来海空军成规模运用苏-30MKK,才真正完成了从技术到战术的升级蜕变。此后,又在歼轰-7A战斗轰炸机上进行了初步验证,并在歼-10B和歼-15战斗机上全面应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歼-15实际上是国产“侧卫”系列战斗机中,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型号)。
歼-15是国产“侧卫”系列战斗机的关键转折点最终借由歼-11BS双座教练型的设计、制造基础,推出了国产歼-16战斗机,整体水平高于俄罗斯苏-30SM,与俄罗斯后来推出的“终极侧卫”苏-35,应当是各有优劣。这也实现了国内在最初引进苏-27、苏-30战斗机时,提出的完成国产仿制、按照自身需求量产的规划目标。
苏-30MKK紧急升空此外,由于当时俄方交付苏-30MKK的速度非常快,使得海空军在2005年前就收到了全部苏-30MKK,最终在2006年左右就全部形成战斗力,在之后的关键时刻,一直都发挥了海空军主力的作用,是当时经常出现在东海上空,保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关键型号。相比于购买时间较早,并完成仿制的苏-27,以及后来引进时间较晚,引起巨大争议的苏-35,苏-30MKK无论是曝光程度、整体性能,甚至实际作用都非常突出。并且其价格并不算高,平均4500万美元的单价,比起印度苏-30MKI的6200万美元,已然算得上是物美价廉。
歼-16诠释了先进与守护的含义在国内引进的俄制整装战斗机中,苏-27SK/UBK系列,共引进76架,总计花费约26亿美元;24架苏-35则花费20亿美元。这样算起来,采购100架苏-30MKK所耗费的资金最多,总计45亿美元,几乎是苏-27与苏-35的总和。不过,苏-30MKK却凭借自身的优异表现,成为受到外界广泛好评的军机。
事实上,由于苏-30MKK的预计使用寿命约为30年(按照每年200小时计算),至今仍然在海空军服役,在2021年11月11日空军发布的纪念视频中,就有苏-30MKK一晃而过的身影。这也表明,即使在进入中国21年后,苏-30MKK依然活跃在任务部署的一线,作为一款性能可靠、坚固耐用的多用途战斗机,继续发挥作用。虽然中国为其耗费了45亿美元,但这个“昂贵”的战机,却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