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战争是凶险的,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很多时候,即使一场不大的战争,都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双方均未全国动员,各自出兵也只是万人规模,仅仅打了两个月,阿根廷战败,但是,战后的阿根廷却一蹶不振,日益颓废。
什么是马岛?马岛问题又是怎么来的?
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东西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这是阿根廷的称呼,中文简称马岛,而英国人对马岛的称呼是福克兰群岛。阿根廷和英国均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目前被英国占领。世界各国是支持阿根廷还是支持英国的主张,只看各国对该群岛的称呼就可窥见端倪。
很早很早以前,马岛是一个无人岛。
1520年,西班牙资助的麦哲伦探险队发现了这个无人岛。
1592年,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也发现了这个岛。
发现归发现,这个无人的荒岛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广袤的新大陆尚且没有足够的人手占领,哪还顾得上这个小岛。
大陆抢完了,该轮到海岛了,而且,马岛的地理位置不错,具备很大的军事价值。
1764年,法国人率先在马岛的东岛上建立了居民点。
1765年,英国人也跟着在马岛的西岛上建立了居民点。
建立居民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示主权,其他价值基本没有。
1767年,西班牙人向法国买下了马岛的全部居民点。
1770年,西班牙人把所有的外国人(英国居民点)全部驱逐出了马岛。
只是,这个岛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在当年并无多大经济价值,纯粹就是依靠本土输血维持,对西班牙来说是个赔钱的买卖,西班牙经济强盛的时候还无所谓,经济衰退的时候就扛不住了。就算放到现在,在英国刻意鼓励移民的情况下,全岛也仅仅3000人口。不过,西班牙斗牛士、英国牛牛和阿根廷牛仔不会经营,如果交给华夏人,只每年从马岛和阿根廷间的海峡洄游的鱿鱼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不必派远洋渔船跑那么远去捕捞南美大鱿鱼。
1811年,西班牙人全部撤出马岛,让马岛恢复了无人岛的状态。
1816年,南美独立战争爆发,阿根廷独立建国。
因为马岛一直属于西班牙占领,所以阿根廷也宣示了对马岛的主权,并派出总督率领50名士兵占领了马岛。
1833年,英国军舰开进马岛,强行驱逐了阿根廷的总督和那50名士兵,将马岛改称为福克兰群岛。
阿根廷那个气啊,可是那会的大英帝国是世界霸主,惹不起。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局势和权力结构,特别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让世界看到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还有法兰西帝国)衰落了,世界进入了美苏争霸的年代。
1966年,阿根廷开始向英国讨回马岛的主权。
1981年,阿根廷和英国的谈判破裂,英国希望以所谓“渐进式”路线,“缓慢”地还给阿根廷马岛主权,而不是立刻、马上地交出马岛。这其实就是英国佬使用的“拖”字诀,对付英国人这种赖招的最好办法就是小平同志的那句话:“谈成更好,如果谈不成,就命令解放军齐步走进香港!”
号称最先进的英国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英国曾经大力向我们推销该型舰,马岛战争后,就没有然后了。
阿根廷为何没有说这种话,反而直接派兵攻占了马岛呢?
阿根廷是南美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而且规模巨大,国土接近28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接近五千万,是南美三大强国之一。
1900年,拥有450万总人口的阿根廷人均GDP高达2756美元,排名世界第12,美洲第3,比瑞典、西班牙、芬兰、意大利这些我们印象中一开始就很富的欧洲国家都要高。
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人均GDP甚至干翻了法国和德国(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为3797美元,法德分别是3485美元和3648美元)。
趁着两次世界大战,阿根廷更是闷声发大财
:国民识字率超过65%、经济年均增长6%,工业产量上升25%,人均GDP位居拉美第一,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八大经济体。战舰、飞机、航母、坦克、潜艇......列强的基本标配,阿根廷应有尽有!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权力中心从传统殖民利益集团转移到左翼的先进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团体。尤其是在庇隆上台后,阿根廷高举社会正义、政治主权、经济独立三面大旗,同时丝毫不加掩饰地发展对苏关系。
1947年7月,庇隆发表阿根廷经济独立宣言,
他强调要实行经济独立,就意味着必须打破资本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的枷锁! 这个资本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指的是谁?美国人心知肚明。
于是,美国对阿根廷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布雷顿森林体系,IMF、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均把阿根廷排除在外。因为这些制裁,
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阿根廷,丧失了由以食品加工及装配为主的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机械工业升级的机会,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期。 1949年,世界农产品价格一路暴跌,阿根廷最大的出口产业损失惨重,再加上多年的自然干旱,国内很快就爆发了经济危机。
没办法,庇隆只能向美国低头。但是,美国人表示不相信。
美国人近些年来喜欢在别国煽动颜色革命,可在早些年,美国人做事更直接得多。在美国的煽动下,1955年,阿根廷军队哗变,不想打内战的庇隆被迫流亡乌拉圭。
通过政变上台的军队高级将领阿兰布鲁就职后想都没想,就全盘推翻庇隆的经济政策。好嘛,这下阿根廷经济更烂了。后面十年,阿根廷政治生态一直在军队哗变上台和交权给民选政府间轮番交替,局面乱得一塌糊涂,各种经济问题愈放愈大!
1968年,美国中情局拉上阿根廷巴西等六个拉美国家,联合执行代号为
“秃鹰”的后院清理计划,以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向南美地区渗透。
在美国情报部门和特种部队的支持下,
“秃鹰行动”逐渐从单纯的反苏、反共的政治风暴,发展成参与国用来打压政敌,排除异己的大规模政治清洗活动。美国也借此达到在南美国家扼杀反美势力,扶持极端亲美势力上台,左右拉美内政的目的。 在阿根廷,这场被称之为“肮脏战争”的国家恐怖主义活动,共导致超过三万人被秘密处决。
在经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乱和政治清洗活动后,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阿根廷经济,进一步雪上加霜。1981年,
阿根廷通胀率达到600%以上,GDP下降11.4%,制造业产量萎缩22.9%。 此时的阿根廷,掌权的是加尔铁里军政府。面对民众因经济衰退和大清洗运动对军政府愈发不满的情绪,加尔铁里决定通过收复马尔维拉斯群岛转移矛盾,提振国民对军政府的信心。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帝毕竟还是五常之一,阿根廷既没有中国的实力,又没有能打的军队,加尔铁里怎么就敢直接与大英帝国直接掐架呢?原因有三:
1、加尔铁里本人和美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秃鹰行动”在阿根廷的负责人就是他,而且他还一手推动阿根廷成为美国在南美洲肃清亲苏反美势力的马前卒。1980年7月,阿根廷海军在加尔铁里的授意下卷入玻利维亚政变,推翻临时总统并阻止“南美古巴”的崛起。
1981年,加尔铁里访问美国,受到里根总统极高规格的接待,并盛赞他是反苏先锋,阿根廷是反苏堡垒。美国
全面取消对阿根廷的军事禁运,大谈美阿军事合作,加尔铁里飘了,自认为是与美国结盟的小老弟。 准备对马岛动手,加尔铁里也没有藏着掖着,美国的态度很暧昧,不反对也不支持。在加尔铁里看来只要美国不反对即是对阿根廷的鼎力支持!
2、地理优势
马岛距离阿根廷只有500公里,距离英国则是13000公里,英国人要过来,得绕半个地球。
3、此时的大英帝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不仅经济问题一大堆,皇家海军规模也不大,仅剩两艘轻型航母,搭载的是垂直短距起降的海鹞战斗机。
天时、地利、人和,加尔铁里认为,只要阿根廷军队上岛,英国人不敢且也没能力来打,顶多嘴上叫叫,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马岛战后,阿根廷为什么一蹶不振?
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阿根廷部队登陆并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首府斯坦利港。
4月3日,
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下令火速出兵。阿根廷失算了。当特遣舰队由英国出发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头条为"The Empire StrikesBack"(帝国大反击),用刚上映的星球大战电影名来关联旧的大英帝国。
4月4日,英国的“征服者”号攻击型核潜艇率先开赴战区,一天后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为主力的舰队也出发。这是一支由43艘皇家海军军舰,22艘后勤船只,还有62艘征用的民用商船共127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大英帝国把家底全部拿出来了。
阿根廷失掉的第二着是,虽然美洲国家除有争端的智利外大多站在了阿根廷一边,但是,美国反水了。 战争打响后,里根立马和英国取得联系,不仅在第一时间积极为英军提供后勤支援和卫星侦察及导弹引导,还说服整个欧共体及北约,对阿根廷实施最严厉武器禁运。
阿根廷向法国达索重工订购的超级军旗战机和飞鱼导弹被拒绝交付,向美国雷神公司预购的雷达订单被无限期冻结,
法国竟然被美国说服向英国移交了很多关键武器的参数,要知道,阿根廷国防体系有70%为法系装备。 美国嘴上说的在外交上保持中立,但是拉的是偏架。
英国是个工业国,军工体系健全,而阿根廷的军工只能用可怜形容,武器装备只能靠买。因而,所谓的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受伤的只能是阿根廷。
这不由得让人回想起1937年,那时的英美也是嘴上说中立,对中日双方实行了武器禁运。在抗战前半段,也只有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前线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枪支和弹药。可见,
建立独立自主的军工体系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阿根廷失掉的第三着是没有立足于打,没有能够立足于自我。有人开玩笑说应该给阿根廷人送去些《论持久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拖也能把万里之遥的英国给拖垮。只是,阿根廷人主要是意大利、西班牙人后裔,自从最后一个罗马人埃提乌斯死后,一千多年来意大利人没有了精气神,除了浪漫,好像不会打仗了。
梦幻般开局的马岛战争,仅仅74天后,以岛上13000名阿根廷军队投降而画上了句号。1983年,加尔铁里下台,并被阿根廷最高法院判刑12年。
被击中的英国皇家海军“考文垂号”,二十分钟后沉没 1982年5月2日16时,阿根廷下沉中的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
固然,没有了超级军旗飞机,没有了飞鱼导弹,阿根廷在军事上会落下风,但是,与阿根廷本土仅仅一个海峡之隔,一万三千名的阿根廷军队,面对登陆的600多名英国伞兵,竟然没开多少枪就选择了投降,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脊梁,是没有前途的。 邓公说:中国人虽然穷,但是,打仗不怕死。出门后,她就这样了。
马岛战败,由此开启了阿根廷政治的长期动荡,而且经济一蹶不振,使得百姓对政府更加不满,这种不满使得政治更加动荡,进入了死循环。更令人沮丧的是,阿根廷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四十年来,也只有马拉多纳、基耶切亚、梅西这些足球明星能让阿根廷人短暂地忘掉伤痛,但是整个国家,日益颓废,至今不能自拔。
更深层的原因
先说美国,当时阿根廷和英国都是美国的小弟,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何会厚此薄彼呢?
也许有人会说,毕竟人家盎格鲁撒克逊人要比罗马人更亲近些,或者英国在北约的地位很重要,失去了搅屎棍的帮衬,美国对欧洲大陆的控制会很困难。这只说对了一个方面,其实,让美国想都没想就这么做,还有一个美国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原因,
即美国自私。
前面说过,加尔铁里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开战,而那时候的里根,也在抓耳挠腮。
长达十一年的越南战争以及阿以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造成美国开动印刷机狂印美元,造成布林顿森林体系崩塌,美国的应对策略是美元与黄金脱钩,与石油等大宗货物挂靠。
在七八十年代,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外几乎都发生了严重的滞涨。所谓滞涨,说白了就是经济危机,只是靠滥发货币勉强维持表面的繁荣。表面看是高通胀低增长,实际是衰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其制度和经济结构、运行机制息息相关,无药可解。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带头大哥,美国当时的经济景象就是:高通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
美国国内通胀预期不断升高,大量热钱就近涌入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当地带去一波短暂的繁荣期。1979年的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撕下美国经济最后的遮羞布,工业产值大幅下跌,市场物价普遍上涨,失业率激增居高不下,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创下13.4%的新高。
就在这个时候,阿根廷送上门来。
美国要开始“剪羊毛”了! 随着马岛战争的打响,预判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地区投资环境将趋于恶化的美元资本们,集体撤资逃往美国避险。在天量的美元涌入下,当年美国三大股市一扫之前的颓势牛气冲天,经济更是迎来了自美元黄金霸权解体后的首个大爆发大增长的时代!与之对应的是,拉美国家由于美元的流出,流动性不足造成经济困难,股市低迷。
此后五年时间,美国资本趁着美元历史最高峰值强势杀出国门,将世界各主要美元流出国跌入谷底的固定资产价值,尽数收刮入囊中。这一次,最倒霉的是拉美国家,至今都翻不过身,里面自然也包括阿根廷。
美国策划地区动荡或者制造战争,诱使资本回流,然后再返身收割全球经济,这一套路通过马岛战争首次得到了验证!回看这些年,苏东剧变、东南亚经融危机,科索沃战争,中东颜色革命,美国的手法越来越娴熟。
除了这个招数,美国还有一个招数,即高压下逼迫对手让步。成功的例子是广场协议,让日本失去了30年,并正在向40年迈进。不过,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香港,比如贸易战。
如今的美国,情形比80年代初还要不堪,在中国这儿碰了一鼻子灰,这不,又瞄上了乌克兰。拜登说,给枪给炮给假情报,泽连斯基你倒是打啊!美国的目标其实是欧洲,顺带打压俄罗斯是副业。
要清醒的是,欧洲也仅仅是美国的小目标,其终极目标还是东方大国,这是会要它命的!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马岛之后,阿根廷其实还发生了很多事,无论是军人、左派还是右派上台,这些人内心还是想把阿根廷往好的方面带,但是,都没有成功。
墨西哥人说,他们是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阿根廷人呢?直到现在,阿根廷人还没达到墨西哥人的觉悟。
阿根廷还有希望吗?做梦,除非.......
赞(17)